绍定四年(1231)的深秋,哈拉和林的万安宫内灯火通明。已是花甲之年的速不台站在巨幅舆图前,手中的马鞭划过黄河的字形弯道:金人据险而守二十年,皆因倚仗潼关天险。当效仿楚汉旧事,假道于宋。
这个石破天惊的建议在军中引起哗然。年轻将领们质疑:宋金世仇,岂会借道?
速不台成竹在胸:遣使携淮南旧地图往见,言明只取邓唐二州。他特意挑选熟悉汉学的耶律楚材为使,带着精心准备的礼物:被俘金将绘制的宋境布防图。
果然,南宋朝廷在见到蒙古使臣献上的后,终于默许借道。然而就在盟约达成的当夜,速不台突然下令全军轻装急行:必须在宋军反应过来前穿过武关道!
端平元年(1232)正月,北方的寒流席卷中原。速不台与拖雷率领的五万骑兵如神兵天降,突然出现在金国腹地的三峰山。金朝名将完颜合达率十五万精锐匆忙迎战,这支包括忠孝军、捷胜军在内的部队,是金室最后的希望。
将军,敌军已在山下扎营。探马回报时,速不台正观察着天际的云层。他抓起一把雪屑任其飘落,突然笑道:今夜必有暴雪,传令各营备足三日干粮。
当夜果然风雪交加。金军扎营在山谷中,很快被积雪所困。速不台却将部队分作三班,轮番在背风处休整。更绝的是,他派出一支奇兵,穿着缴获的金军衣甲,混入运粮队中烧毁了敌军粮草。
围困至第三日,金军开始宰杀战马。完颜合达试图突围,却发现所有出口都被冰墙封死——这是速不台命人连夜泼水筑成的冰雪工事。绝望的金军发起自杀式冲锋,蒙古军却用改良的连环弩车予以痛击。这种可连续发射二十支弩箭的战车,后来被收录在《武经总要》补遗中。
正月十五元宵节,当开封城内的金朝贵族还在赏灯时,三峰山的战事已近尾声。完颜合达自刎前,望着山巅的蒙古大纛长叹:岂意百战名将,竟败于天时地利!
此战全歼金军十五万,缴获的兵器铠甲堆积如山。班师途中,速不台特意在钧州停留,将俘虏中的工匠全部编入军籍。他对着不解的部将解释:取天下易,治天下难。这些匠人,将来都是立国之本。
转年围攻汴京,速不台展现出更高明的战略眼光。他拒绝强攻,而是在城外筑起周长一百五十里的土墙,设置三百座炮台。每座炮台配备新式回回炮,可抛射百斤巨石。最令守军绝望的是,他命人挖掘地道直通护城河底,昼夜不停排放河水。
将军,城内开始人相食了。听着探马的汇报,速不台眉头紧锁。他下令在四方城门各设粥棚,允许百姓出城就食。这个举动看似仁慈,实则加速了汴京的陷落——每日涌出的难民彻底冲垮了守军士气。
金哀宗仓皇出逃那夜,速不台故意网开一面。副将们急请追击,他却摇头:穷寇莫追,况且...他望着南方的宋境,总要有人去消耗南宋的国力。
蔡州围城之战,成为这个百年王朝的绝唱。端平三年(1234)正月,速不台站在新制的望楼车上,看着四面楚歌的蔡州城。当城南率先升起蒙古狼旗时,他缓缓放下手中的望远镜——这是从西域带回的珍品。
传令,他的声音异常平静,找到金主遗骸,以王礼葬之。
在整理金朝皇宫档案时,速不台特意找出当年野狐岭之战的记载。泛黄的纸页上,完颜胡沙的奏折还清晰可见:蒙古有将速不台,用兵如神...三十年前的败将之语,如今读来竟似预言。
望着汴京街头重新开张的店铺,这个身经百战的老将突然想起成吉思汗的遗训:我们要让青草生长的地方都成为牧场。而现在,他亲眼见证了一个游牧民族如何开始学习治理农耕文明。
蔡州城破的消息传至漠北时,窝阔台大汗正在举行那达慕大会。信使献上从金朝太庙取来的礼器,大汗却问:速不台将军身体可好?
这个细节,道出了这位老将在蒙古帝国中无可替代的地位。
而在长江南岸,南宋朝廷终于惊醒。他们发现这个的盟友,已然成为比金国更可怕的对手。历史的车轮继续向前滚动,新的战局正在酝酿。只是这一次,六十二岁的速不台将要面对的,是更加复杂的长江淮河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