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7年的土拉河畔,秋色浸染着广袤的草原。成吉思汗西征的花剌子模计划已酝酿三年,此刻终于要付诸实施。在临时搭建的行宫金帐内,百员大将肃立两侧,注视着大汗将象征最高权力的九游白旗缓缓取下。
木华黎听令。成吉思汗的声音在帐中回荡,太行以北,朕自经略;太行以南,卿其勉之。
当那面绣着九尾神骏的白色大纛交到木华黎手中时,众将看见旗杆上的金狼头在晨曦中闪着耀眼的光芒。更令人震惊的是,大汗随后取出的誓券金印上竟刻着子孙传国,世世不绝八个契丹文字。
给你一万三千蒙古铁骑,却要经略百万平方里的中原。成吉思汗扶起跪拜的木华黎,在他耳边低语,记住,我们要的不是废墟上的王座。
面对这副千钧重担,木华黎首先在燕京设立行省。这个决定遭到部分将领反对:草原儿女何必学南人建衙立署?但木华黎力排众议,在辽国旧宫基础上修建太师府。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采纳耶律楚材的建议,颁布了开科取士的诏令。
诏书张贴在各地城门口时,引起了轰动:前代圣贤之后,医卜匠艺之才,敢有隐而不报者,处以极刑。蒙古传令兵用生硬的汉语宣读诏书时,围观的汉人儒生面面相觑,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真定名士史秉直带着三个儿子前来投效时,木华黎正与部将商议军务。闻报后他立即中断会议,亲自出迎十里。这个细节被史家郑重记入《元史》,成为蒙古贵族礼贤下士的典范。
太师以万金之躯亲迎布衣,古之周公不过如此。史秉直感动得老泪纵横。他的长子史天倪当即提出括民为兵之策,建议征发十五至五十岁男子从军。
木华黎摇头否决:农夫离田畴,工匠弃技艺,此取乱之道。他指着远处荒芜的田野,当以游民为兵,存良善为本。
在保定巡视时,他遇到严峻考验。蒙古将领石抹也先为报复金军抵抗,竟将俘虏的三千百姓尽数坑杀。木华黎闻讯疾驰三百里,当众下令将这位战功赫赫的将领斩首。刑场上,石抹也先不服:按祖制,抵抗者皆可杀!
祖制是要我们得天下,不是毁天下。木华黎的判决词后来成为治理汉地的准则。他特意允许阵亡者家属向石抹也先的尸体投石,这个举动迅速传遍中原。
大名府攻坚战更是展现了他过人的胸襟。守将武仙凭借坚固城防死守四十日,造成蒙古军重大伤亡。城破之时,武仙自缚请死,木华黎却亲自为他松绑:将军为民守节,何罪之有?不仅赦免其罪,更保留其兵权。这个决定让河北诸多观望的金将纷纷来降。
最令人称道的是处置济南张荣之事。这位绿林出身的将领曾数次击败蒙古偏师,生擒后昂然不跪。木华黎在众目睽睽之下亲释其缚:闻将军善守,若能保此城百姓安康,我愿与你分城而治。
张荣难以置信:太师欲效推食食我之故事?
非也。木华黎取来地图,济南城东归你,城西归我。秋收之后,看谁治下百姓安乐。
这场赌约以张荣心服口服告终。次年他主动请缨为攻宋先锋,后来成为灭金的重要将领。而分城之约也成为中原美谈,让无数豪杰看到了蒙古统治者的诚意。
这些怀柔策略引起了部分蒙古贵族的不满。在西征途中,有亲王向成吉思汗进谗:木华黎重用南人,恐生异心。正在指挥攻打撒马尔罕的大汗只是微微一笑:木华黎知我,如手足知心。
这句话传到中原时,木华黎正在黄河大堤上督导河工。闻讯后他面向西方长揖及地,随后继续指挥民夫加固堤防。那年秋天,黄河流域迎来十年来最好的收成,新归附的州县主动献粮,军需难题迎刃而解。
冬雪初降时,木华黎在太原设立儒学提举司。有将领质疑:马上得天下,何必事诗书?他指着窗外雪中苦读的儒生:我们要的不仅是疆土,更是这片疆土上的民心。
这个冬天,中原各地开始流传一首童谣:木叶青,黎民安;太师至,开太平。当谣传传到燕京太师府时,木华黎正与耶律楚材对弈。听到与的谐音,他执子的手微微一顿:民心如水,载舟亦能覆舟。
耶律楚材落子如飞:然则水能载舟,是因舟顺应水性。
棋局终了时,窗外已是万家灯火。新兴的市肆间飘来烤饼的香气,与几年前烽火连天的景象判若两个世界。木华黎不知道,他这些看似违背蒙古传统的政策,正在为半个世纪后忽必烈建立大元王朝奠定基石。此刻他只知道,要让这片饱经战乱的土地重现生机,需要比征战更多的智慧与耐心。
而在遥远的西方,成吉思汗攻破花剌子模都城的消息传来时,附带的密信中只有一句话:中原之事,卿可全权。这简短的八个字,承载着一个帝国对未来的全部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