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中又起争议。别勒古台等人认为:既已定下税额,岂可轻改?此例一开,后患无穷。
耶律楚材力排众议:治国如治水,宜疏不宜堵。今民困如此,若强征不已,必生民变。他不仅奏请免除灾区税赋,还开仓放赈,帮助百姓度过荒年。
这年秋天,窝阔台巡幸云中(今大同)。时值收获季节,十路课税使齐集行宫,呈上本年度的税收簿籍。
当内侍宣读各地税赋数目时,满朝震惊:
燕京路:银七万两,帛九千匹,粟八万石...
真定路:银六万五千两,帛八千匹,粟七万五千石...
平阳路:银五万八千两,帛七千匹,粟六万八千石......
十路合计,竟得银六十三万两,帛九万匹,粟四十八万石,较耶律楚材预估犹有过之。
窝阔台抚掌大笑,对群臣说:汝曹皆言汉人无补于国,今观此数,岂非明证?他特别转向别勒古台:王叔今可信服?
别勒古台满面羞惭:老臣愚昧,不及中书令远见。
窝阔台亲切地拉着耶律楚材的手:汝不去朕左右,而能使国用充足,真奇才也!自今以后,凡军国庶务,悉委卿处之。
当晚,窝阔台在行宫设宴庆功。酒过三巡,他私下问耶律楚材:卿以一人之力,何以能使千里之外如臂使指?
耶律楚材答:非臣之能,乃得人之效。十路课税使皆贤能之士,故能各尽其职。且...他取出新编的《牧民广训》,臣已将征税之法编订成册,使后来者有所遵循。
这本《牧民广训》详细规定了税赋征收的各个环节,从田亩丈量到仓储管理,无不备载。后来成为元朝财政制度的重要蓝本。
随着国库日渐充盈,耶律楚材开始推行更深远的改革。他奏请在燕京设立编修所,编纂《大元通制》;设立经籍所,刊印儒家经典;更设立国子监,教育蒙古子弟。
一日,年轻的皇侄蒙哥(后来的元宪宗)问耶律楚材:先生终日忙于钱谷,不觉得有失士人体统吗?
耶律楚材含笑回答:殿下可知,昔孔子为鲁司寇,亦理钱谷。《大学》云:生财有大道。善理财者,亦是为政。
他指着窗外忙碌的百姓:使民安居乐业,使国用度充足,此正是士人之责。
太宗四年(1232)正月,耶律楚材的改革迎来最大考验。蒙古大军南征金国,需要筹措巨额军费。按照旧制,必要增加赋税。但耶律楚材却反其道而行之,奏请:兵贵神速,今可预支库银,待凯旋后以战利品补之。
这个大胆的建议遭到群臣反对,但窝阔台仍然支持耶律楚材。结果,大军轻装疾进,迅速攻破金军主力。战后清点战利品,不仅补足了预支的军费,还有大量盈余。
至此,耶律楚材的治国方略完全得到了验证。从课税制度到财政管理,从官制设立到人才培养,他为一向以征战为务的蒙古帝国,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文治体系。
望着府库中堆积如山的银帛,窝阔台感慨地对耶律楚材说:朕得卿,犹鱼得水。愿与卿共治天下,使万民安乐。
耶律楚材深深一揖:此臣之夙愿。惟愿陛下常怀此心,则天下幸甚。
夜幕降临,耶律楚材在日记中写道:今虽初见成效,然任重道远。当以十年为期,使教化大行,则王道可复矣。
这条以汉法治国的道路,终于在血与火中开辟出来,为后来元朝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