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历史奇人传 > 第3402章 翰林沉潜

第3402章 翰林沉潜(2 / 2)

这话传到张居正耳中,他心中凛然。果然不久后,便有严党中人前来示好,暗示若肯依附,必有重用。张居正婉言谢绝,推说自己才疏学浅,还需在翰林院多加历练。

此事过后,张居正更加谨慎。他深知在严嵩权势熏天之时,直言进谏不但无济于事,反而可能招来杀身之祸。然而,目睹朝政日非,自己却无能为力,这种痛苦日夜煎熬着他。

嘉靖三十三年春,张居正终于上疏请告归乡。奏疏中以“患病需调养”为由,请求暂归故里。获准那日,他独自在翰林院中整理行装,将那方“志在千里”的砚台小心包好。

“叔大何故此时请归?”李春芳闻讯赶来,不解地问道。

张居正望向窗外渐绿的柳枝:“在京七载,闭门读书,终究是纸上谈兵。我想回乡看看,民间究竟是何光景。”

离京那日,阴雨绵绵。张居正只带着简单行装,骑着一匹瘦马,悄然离开京城。没有隆重的送别,只有几位知己在城门外执手话别。

“叔大兄早去早回。”王世贞郑重道,“他日朝中有变,还需兄台这等栋梁之材。”

张居正拱手作别:“诸君保重。”

南归路上,张居正刻意避开官道,绕行乡间。越近湖广,所见景象越是触目惊心。沿途村庄十室九空,田地荒芜,与京城繁华判若两个世界。

回到江陵老家,亲友皆来道贺。进士及第、翰林院编修的身份,让张家在当地声望倍增。然而张居正却毫无衣锦还乡的喜悦,他谢绝了大部分应酬,开始深入民间查访。

一日,他行至江陵城外二十里的一个村庄,正值征收秋粮之时。村口空场上,几个粮长正对着跪地哀求的农民呵斥。

“今年大旱,稻苗都枯死了,实在交不出啊!”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农连连磕头,“求粮长大发慈悲,宽限些时日吧!”

为首的粮长冷笑:“朝廷的赋税,谁敢拖欠?就是卖儿卖女,也得把税粮交上!”

张居正上前询问:“老丈,你家有多少田地?需交多少税粮?”

老农泪眼婆娑:“原本有二十亩水田,去年被王府强行征去充作庄园。可官府税册上,这二十亩的税还挂在小的名下啊!”

张居正心中一沉。他早知土地兼并严重,却不想竟到如此地步。细问之下才知,这老农名叫陈四,世代务农。去年荆州王府扩建庄园,强行低价收购周边良田,他家二十亩水田仅得十两银子。如今田已归王府,税却未减,陈四只得租种原来的田地,交完地租后所剩无几,根本无力承担赋税。

“这岂不是要逼死人吗?”张居正怒道。

粮长斜眼打量他:“看阁下是个读书人,还是少管闲事为好。这可是王府的事!”

张居正强压怒火,取出银两替陈四垫交了税粮。回城路上,他思绪万千。这陈四的遭遇绝非个例,而是遍及全国的痼疾。权贵豪强利用特权兼并土地,却将赋税转嫁给无地农民,致使民不聊生。

此后数月,张居正遍访江陵各县,详细记录田亩、赋税、人口等情况。他亲眼目睹了农民在重税下的苦苦挣扎,也见识了胥吏如何欺上瞒下、中饱私囊。

在一个偏僻的山村,他遇见了一位老塾师。听闻张居正的身份后,老塾师颤巍巍地取出一本手抄的《赋役全书》:“这是老夫三十年来记录的本县赋税实情,或许对大人有用。”

张居正连夜翻阅,越看越是心惊。书中详细记载了江陵县三十年来田赋的变化,以及各种苛捐杂税的名目。最让他震惊的是,实际征收的赋税竟是朝廷规定的三倍有余,多出来的部分全被各级官吏层层瓜分。

“朝中诸公,可知民间疾苦如此?”张居正合上书卷,长叹不已。

六年的乡居生活,让张居正彻底了解了明王朝统治下的真实民生。他不再是一个只知书本知识的翰林学士,而是一个深切理解社会积弊的务实之士。每当夜深人静,他总会想起陈四老农绝望的眼神,想起沿途所见流离失所的百姓。

嘉靖三十九年的一个秋夜,张居正独自在书房中整理这些年的调查笔记。烛光摇曳,在他坚毅的面容上投下深邃的阴影。他展开一卷宣纸,凝神片刻,挥毫写下十六个大字:

“量地计丁,摊丁入亩,清丈田亩,均平赋役。”

写罢,他掷笔于案,望向窗外皎洁的明月,心中暗誓:他日若掌朝政,必革此弊!

这一刻,那个曾经才华横溢却略显青涩的翰林编修已经蜕变。六年的民间沉潜,让他真正理解了这片土地和生息其上的人民。后来震动朝野的万历新政,其种子正是在这江陵乡间的六年里悄悄萌芽。

而远在北京的朝堂上,风云正在悄然变幻。严嵩父子的权势虽仍如日中天,但反对的暗流已经开始涌动。张居正不知道,他重返京城的日子,已经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