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声最后的叩问,成为南京官场永久的记忆。当仆从捧着七钱银子走出病房,整个右都御史衙门的属官齐齐跪倒,泣声震天。
葛帏萧然:清贫的绝唱。
万历十五年十月十四日,海瑞潼然长逝。同僚王用汲前来治丧,见遗体仅覆一领葛布,屋内萧然:褪色的海南吉贝布帐,补丁累累的官服,还有二十八年未换的榆木官帽架。清点遗物时,人们发现:
藤箱内俸银八两
南京米券三石
未写完的《漕运改革疏》
用油布包裹的《洪武宝训》
更令人心酸的是,他珍藏的“三宝”——母亲织的葛布、南平教谕时的标准弓、淳安百姓赠的万民伞,全都磨损得经纬可见。王用汲见状解袍覆棺,痛哭道:“公之清苦,较范仲淹犹过之!”
丧仪只得由南京诸司凑钱办理。出殡那日,南京城出现奇观:缙绅们避嫌不出,百姓却白衣冠夹道百里。江边老妪投纸钱入水,哭喊:“海公走好,来世莫再为官受苦!”更有松江棉农千里奔丧,将新棉铺满灵车经过的道路。
青史丰碑:精神的永恒。
海瑞虽逝,其精神却在晚明黑暗中燃起不灭火光。他去世次日,南京商铺自发罢市,纸马铺的海公画像售罄。民间悄悄传抄他的《督抚条约》,更有人将“柴薪银退七钱”的故事编成童谣。
万历帝看到遗物清单时,对内阁叹道:“海瑞一生,可用‘质本洁来还洁去’概括。”特追赠太子少保,谥“忠介”——取“忠贞耿介”之意,正是他七十三载人生的真实写照。
天启年间,东林党人重修南京都察院,特意保留海瑞办公的“刚峰堂”。堂前楹联刻着他生前名言:“视国为家,爱人如己。”那些曾在孝陵被他惩戒的守备太监后代,每年清明竟也来此焚香。
从琼崖孤雏到南京殒身,海瑞用生命完成对《出师表》中“鞠躬尽瘁”的终极诠释。当他带着未竟的《漕运改革疏》长眠,当那领葛布覆盖他清癯的遗容,当七钱银子的故事代代相传——中国廉政史上最坚硬的丰碑,已然在百姓心中永恒矗立。
而今南京夫子庙的秦淮河畔,游人仍能指认当年停放海瑞灵柩的码头。河水千年如昨,仿佛还在诉说那个关于七钱银子的故事,还在等待下一个“海刚峰”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