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东坡雪堂”,作为游憩之所。
元丰七年(1084年) 神宗下手诏,将苏轼量移(即调到条件较好的邻近地区)汝州(今河南临汝)。
四月离黄州,途中游庐山,作《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至金陵,会见退休的王安石,二人尽释前嫌,唱和诗文,同游钟山。
第五章 元佑起伏与再贬岭南 (1085-1094)
元丰八年(1085年) 神宗崩,哲宗即位,太皇太后高氏垂帘听政,起用司马光等旧臣,史称“元佑更化”。
苏轼在赴汝州途中接到诏令,被起用为登州(今山东蓬莱)知州。到任五日,即被召还朝,任礼部郎中,半月后升为中书舍人。
元佑元年(1086年) 升任翰林学士、知制诰,成为皇帝身边的近臣,达到其政治生涯的顶峰。
但苏轼反对司马光尽废新法的“蛮干”政策,主张“参用所长”,因而又遭旧党疑忌。陷入“洛蜀党争”,受到程颐门人攻击。
元佑四年(1089年) 连上章疏,请求外郡。以龙图阁学士身份出任杭州知州。
元佑五年(1090年) 在杭州任上,率众疏浚西湖,筑成长堤,后人称“苏堤”。并建立中国最早的公立医院“安乐坊”,赈灾济民,政绩斐然。
元佑六年(1091年) 被召还朝,任吏部尚书,未几改翰林学士承旨。同年再次遭人攻击,出知颍州(今安徽阜阳)。
元佑七年(1092年) 徙知扬州。八月,以兵部尚书召还朝。
元佑八年(1093年) 太皇太后高氏崩,哲宗亲政,新党再度得势。
苏轼继室王闰之卒于京师。
出知定州(今河北定州)。赴任前,皇帝拒绝召见,苏轼深感不安。
绍圣元年(1094年) 哲宗追述神宗新法,打击“元佑党人”。苏轼以“讥斥先朝”、“诽谤先帝”的罪名,被贬至英州(今广东英德),未至,再贬至惠州(今广东惠州)。
十月抵惠,作《惠州一绝》:“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第六章 儋州岁月与北归逝世 (1095-1101)
绍圣三年(1096年) 侍妾王朝云(字子霞)在惠州病逝,苏轼深受打击。朝云是其晚年最重要的精神伴侣。
绍圣四年(1097年) 新党觉得对“元佑党人”惩罚不够,苏轼被再贬至昌化军(儋州,今海南儋州)安置。
七月抵儋,此地条件极其艰苦,“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但苏轼仍积极办学教化,培养出海南历史上第一位举人姜唐佐。
元符三年(1100年) 哲宗崩,徽宗即位,向太后听政,诏元佑旧臣内迁。
苏轼奉命以琼州别驾的虚衔移廉州(今广西合浦),再移永州(今湖南零陵)。十一月,在北上途中接到可以自由定居的诏令。
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 决定定居常州(今江苏常州)。北归途中,遍游名胜,会见友人,在金山寺见李公麟所画己像,题诗一首,中有“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之句,成为对其一生坎坷与超越的总结。
六月,舟行至常州,因长途奔波,酷暑难当,一病不起。
七月二十八日,苏轼在常州孙氏馆(今藤花旧馆)病逝。临终前,僧友维琳在其耳畔大声说:“端明宜勿忘西方!”(端明指苏轼,因其曾任端明殿学士)苏轼微弱地回答:“西方不无,但个里着力不得。”又曰:“着力即差。”
弟苏辙遵其“即死,葬我嵩山下”的遗愿,将其与王闰之合葬于汝州郏城(今河南郏县)小峨眉山。
【后世情况】
文学影响:苏轼的诗、词、文均代表北宋最高成就,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为“宋四家”之一。
家族后裔:子:苏迈、苏迨、苏过,皆有文才,尤以苏过(斜川居士)最为知名,常年陪伴父亲流放,人称“小坡”。
后世子孙绵延,其中一支在元明时期居于四川眉山,另一支在河南郏县守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