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眉山苏氏:文脉源流
北宋景佑三年(1036年)冬,岷江之畔的眉山城浸润在凛冽的寒气中,一场大雪将整座城池染得银装素裹。位于纱縠行街的苏氏宅邸内,人影幢幢,灯火彻夜未熄——年轻的主母程氏,已近临盆。
腊月十九日拂晓前最深沉的黑夜里,一阵奇异的波动打破了万籁俱寂。守夜的老仆首先惊觉,他看见庭院中那几块自曾祖父时代便矗立于此的嶙峋山石,竟在无光的环境下,自内而外透出一种温润如玉的莹莹光泽,仿佛被明月浸透,却又分明无月当空。正当他揉眼欲看个仔细时,内室传来一声响亮如裂帛的婴啼,骤然划破寂静。几乎与此同时,那石上的光泽如潮水般退去,黎明第一缕真正的晨光恰于此刻穿透云层,洒满庭阶。
这个携异象而降的男婴,被取名“轼”。
名为苏轼,字子瞻。其名源自马车前部的横木——“轼”。虽看似不起眼,登之却可望远,父亲苏洵在其名说中寄寓深意:“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 他期盼这个儿子能如车轼般,身处辅助之位,却能登高望远,成为不可或缺的存在。
远祖遗风:赵郡苏氏的蜀地扎根。
苏轼的家族渊源,确可追溯至初唐名相苏味道。这位出身赵郡栾城(今河北栾城)的“文章四友”之一,在武则天朝官至凤阁侍郎、同平章事。然神龙元年(705年),因陷政治漩涡,被贬为眉州刺史。蜀道艰难,山川阻隔,苏味道最终未能北归,卒于任上。其一子嗣遂在眉山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开枝散叶。
从相府郎君到边州贬官,苏味道的遭遇是不幸的;但对其后代而言,这却是在天府之国开启新生的起点。他所代表的重视文采、学识与政治实践的家风,如同不灭的星火,在蜀地悄然传承。至苏轼祖父苏序这一代,苏氏已成为眉山有名的书香门第与乡绅之家。
祖父苏序:任侠好义,见识卓远。
苏序,字仲先,在乡里间以其豁达大度、见识卓远而闻名。他虽未出仕,却非寻常乡绅。史载其“性简易,无威仪”,薄于为己而厚于为人。
某年眉山遭遇特大饥荒,饿殍遍野,官府的赈济如杯水车薪。苏序目睹惨状,毅然做出了一个震惊全族的决定:私自开启自家的粮仓,将储粮无偿分发给饥民。族人闻讯,惊慌失措地赶来劝阻,担忧此举将耗尽家业,使苏氏一门陷入困境。面对众人的忧虑与不解,苏序却拄着拐杖,立于仓前,神色平静如常,他笑着对惊慌的儿子们说:“此乃活人计,天必佑之。粟散人存,岂非大幸?” 其言语间透出的魄力与慈悲,深深烙印在年幼的苏轼心中。
苏序亦颇有趣味。他嗜酒且好诗,时常携酒与友人徜徉于山水之间,酒酣耳热之际便放声吟唱,自得其乐。他对子弟的教育也别具一格,不苛求举业,更重品格的涵养与见识的开拓。这份源自祖父的洒脱、仁爱与远见,构成了苏轼性格中最基底的那一抹亮色。
父亲苏洵:大器晚成,焚稿砺志。
苏轼的父亲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其人生轨迹堪称传奇。少年时的苏洵并不热衷于科举章句之学,更喜纵游四方,探访名山大川,结交豪杰侠士。这种经历虽然开阔了他的眼界,胸中蓄积了万千气象,但在时人看来,却属“不务正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