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都市重生 > 与妖记 > 第118章 即兴的锋芒

第118章 即兴的锋芒(2 / 2)

陈婷的问题越来越深入管理核心:“在管理文学社成员时,你认为最重要的原则是什么?当成员之间出现意见分歧甚至矛盾冲突时,你会如何处理?”

夏语的目光变得格外认真:“最重要的原则是:公平、尊重、成长。” 他语气坚定,“矛盾不可避免,关键在于化解。我的处理流程是:第一,私下倾听。分别与冲突双方单独、深入沟通,不带预设地了解各自立场、诉求和情绪点,确保信息对称。第二,搭建平台。组织小型、非正式的调解会,由我或指定的中立核心成员主持,引导双方在平等、安全的氛围下坦诚表达。目标是‘理解’而非‘说服’。第三,共创方案。基于理解,引导双方共同提出1-2个可行的解决方案,由他们自己选择最认可的去执行。第四,预防机制。事后反思冲突根源,如果是沟通问题,则组织沟通技巧工作坊;如果是流程问题,则优化流程。将冲突转化为团队成长的契机。”

这番关于处理人际冲突的成熟见解,让苏正阳严肃的脸上也掠过一丝惊讶和认同。他微微点了点头。

紧接着是关于个人发展的规划:“你如何看待文学社成员的个人发展?你会如何搭建平台帮助成员提升文学素养和创作能力?”

“成员的发展是社团活力的源泉!”夏语的声音带着一种热切,“平台搭建分三层:第一,输入。定期举办‘名家工作坊’,不仅请作家,也请资深文学编辑、评论家分享实战经验;建立‘经典共读’小组,深度拆解名着。第二,实践与反馈。成立跨年级的‘作品互评圈’,采用‘三明治反馈法’(优点-建议-鼓励),营造安全有益的切磋环境;设立‘创作挑战赛’,提供特定主题或形式限制,激发突破。第三,输出与激励。积极对接校外有分量的青少年文学赛事,组织投稿,并为参赛者提供赛前辅导;在社团内部刊物和公众号开辟重点栏目,推荐优秀社员作品,打造‘明星作者’。”

林薇听到“资深文学编辑分享”和“组织投稿”时,眼睛明显亮了起来,这正是她记者部渴望的资源。

最后一个管理情景题颇具挑战:“如果有一位核心骨干成员近期频繁缺席活动,理由含糊,你会如何处理?”

夏语思考了几秒,回答得既有原则又充满人情味:“首先,私下关怀优先。我会单独约他,在轻松的环境下(比如放学后操场散步)真诚沟通,核心是表达关心:‘最近看你比较忙,社团这边有什么我能帮上忙的吗?’ 而不是质问缺席。了解真实原因(学业压力?家庭变故?兴趣转移?)。其次,灵活调整。如果是学业压力,探讨能否调整他的任务量或参与方式(比如更多线上协作);如果是兴趣问题,尊重选择,但表达社团大门永远为他敞开,并感谢他过去的贡献。最后,底线明确。如果沟通后仍无故长期缺席且影响工作,会在核心团队内部说明情况,暂时调整分工,确保社团运转不受影响。整个过程,保持尊重和理解,避免对立。”

这番充满同理心又不失管理智慧的回答,赢得了台下不少社员,尤其是高一新社员们的好感,有人轻轻鼓起了掌。

陈婷的问题终于转向了宏观的愿景与挑战:“你对文学社未来的发展有什么样的规划和愿景?”

此刻的夏语,眼神明亮,姿态从容,仿佛整个阶梯教室都在他的掌控之中。他微微提高了声调,带着一种令人信服的笃定:

“我的愿景是:让实验高中文学社成为一张闪亮的校园文化名片,一个在区域内都拥有影响力的文学苗圃!” 他展开蓝图,“短期(1学期):夯实内功。优化管理架构,建立标准化流程;推出‘雏鹰计划’系列基础培训,提升整体素养;打造2-3个精品常规活动(如读书会、创作坊),形成稳定吸引力。中期(1学年):扩大声量。策划1-2场有校际影响力的大型主题活动(如联合他校的文学节);深化新媒体运营,粉丝量和互动率显着提升;与本地知名书店、文化机构建立稳定合作。长期(更远):树立品牌。孵化具有辨识度的社团文化符号(如年度主题文集、特色活动Ip);培养出在更高级别赛事中斩获佳绩的明星社员;使‘实验文学社’成为热爱文学的初高中学生向往的殿堂。”

这清晰的阶段性目标让张翠红主任频频点头。

“那么,在实现这个愿景的过程中,你认为最大的挑战会是什么?你将如何应对?”陈婷的最后一个问题,如同终极试炼。

夏语迎着她的目光,没有丝毫退缩,回答铿锵有力:

“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在资源(资金、人力、时间)有限的外部约束下,持续激发内部创新活力,保持社团对成员和校园的吸引力。” 他条分缕析,“应对策略,三管齐下:对内激发创新:设立‘金点子’基金,每学期划拨小额经费支持成员提出的、可行性高的创新活动提案;定期举办‘未来畅想会’,鼓励脑洞大开。对外拓展资源:除了校内争取,主动寻求企业小额赞助(文化类企业优先),探索以活动冠名、定制文创产品等方式进行资源置换;与校友会建立联系,争取往届优秀文学社成员的支持(讲座、 ntorship、小额捐赠)。稳固核心,提升粘性:强化前面提到的积分体系、‘家’文化建设和个人发展平台,让核心成员有持续成长的动力和归属感,降低骨干流失风险。将有限的资源,聚焦在刀刃上,用在最能产生价值和凝聚力的地方。”

最后一个字落下,阶梯教室里出现了片刻绝对的寂静。随即,掌声如同积蓄已久的春潮,轰然爆发!这一次,比演讲结束后的掌声更加热烈、更加持久,带着由衷的赞叹和认可。声音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在挑高的空间里激荡回响。刘素溪紧绷的身体终于完全松弛下来,她松开一直紧攥的手,掌心赫然留下几个深深的月牙印。她望着台上那个光芒四射的少年,眼底的担忧早已被汹涌的骄傲和温柔的笑意取代,那笑意如此明亮,仿佛能融化万年冰川。苏正阳也终于露出了今天第一个放松而赞许的笑容,轻轻鼓着掌。陈婷站在讲台边,看着夏语,脸上露出了一个复杂而最终归于释然和认可的表情,她轻轻点了点头。

夏语站在掌声的浪潮中心,感受着那份沉甸甸的认可和如释重负的轻松。他再次微微鞠躬,抬起头时,脸上是平静而自信的微笑,目光清亮如洗。他转向全场,朗声问道,声音透过麦克风清晰地传遍每一个角落:

“谢谢陈社长的问题。那么,在座的其他老师、同学,还有问题吗?”

阶梯教室一片安静。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在他身上,带着欣赏、赞叹,甚至一丝仰望。那些曾经审视的、怀疑的、好奇的目光,此刻都化为了无声的肯定。

夏语再次微微躬身,这一次,是谢幕的致意。然后,他转身,步履从容而坚定地走下讲台。午后的阳光透过高高的玻璃窗,正好落在他走过的通道上,在他挺直的背影上镀了一层耀眼的金边。他回到自己靠窗的座位,坐下的瞬间,一直安静旁观的林晚,悄悄地在座位下对他竖起了大拇指,脸上是毫不掩饰的敬佩。窗外的梧桐叶在秋风中沙沙作响,仿佛也在为这场惊心动魄却精彩绝伦的答辩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