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入叙利亚 美食诱人(2 / 2)

远处,大马士革的夜空格外安静,星星闪烁着。“爸,你说咱们以后还能把川渝味道带到更多地方吗?”史欣儿轻声问。

史国栋看着她,笑了:“当然能。只要有人的地方,就需要好味道。咱们不仅要让叙利亚人吃到不一样的美食,还要让更多国家的人知道,中国的美食有多棒。”他顿了顿,声音里带着一丝感慨,“你知道吗?我现在最开心的不是开了多少家店,而是看到那些顾客吃完火锅后,脸上露出的笑容。那种笑容,比什么都珍贵。”

史欣儿看着父亲,突然觉得他的身影在灯光下格外高大。

她知道,未来的路还很长,可能还会遇到很多困难,但只要父女俩一起努力,只要他们始终把“做好每一份美食”放在心里,就一定能走得更远。

夜风拂过院子,带来了火锅的香气,也带来了大马士革的温柔。

时间很快到了深秋,大马士革带着深深的凉意,史国栋裹紧外套站在新店门口,看着工人把“川渝味道”的招牌挂在墙上。

红底金字的招牌在晨光里格外亮眼,路过的行人忍不住驻足打量,有几个熟客还笑着冲他挥手:“史老板,又开新店啦?”

史国栋笑着点头,眼角的皱纹挤在一起。他掏出手机给史欣儿发消息,手指在屏幕上敲得飞快:“老城这家店招牌挂好了,你那边预制菜的配送没问题吧?”

没过几秒,手机就震动起来,史欣儿的语音带着喘息,像是在仓库里奔波:“爸你放心,今天的冷链车刚出发,每箱都贴了清真标识,哈桑教授还过来抽查了两箱呢。”

挂了电话,史国栋沿着石板路往老市集走。他习惯每天早上来这里转一圈,看看新鲜的食材,也跟相熟的摊主聊聊天。

走到阿卜杜勒的烤肉摊前,对方正拿着铁签串羊肉,看到他来,立刻放下手里的活计:“史,昨天我儿子吃了你家的预制羊杂汤,说比我煮的还香!”

史国栋哈哈笑起来,伸手拍了拍他的肩膀:“下次让他来店里,我让厨师多放些他喜欢的葛缕子。”阿卜杜勒连连点头,又压低声音说:“最近有几个从霍姆斯来的朋友,听说咱们这儿有中国火锅,都想来尝尝,你可得给我留个好位置。”

正说着,史国栋的手机突然响了,是团队里负责加盟的小李打来的。“史总,不好了!阿勒颇那家加盟店的汤底出问题了,有顾客反映味道偏淡,还说吃到了一点杂质!”小李的声音带着慌乱,“我已经赶过去的路上了,您看要不要……”

“我现在就过去。”史国栋打断他,语气瞬间严肃起来。他跟阿卜杜勒匆匆道别,转身往停车的地方跑。

坐上车,他的手指紧紧攥着方向盘,脑子里飞速想着可能出问题的环节——是汤底的配料比例错了?还是运输过程中包装漏了?

两个小时后,史国栋赶到了阿勒颇的加盟店。店主是个三十多岁的叙利亚男人,看到他来,脸色苍白地迎上来:“史总,对不起,都怪我没检查好……”史国栋没说话,先去后厨看了看。操作台很干净,汤底的包装也完好,他打开一盒汤底加热,尝了一口,确实比标准口味淡了些,还隐约能尝到一点细小的香料残渣。

“是不是这批汤底的香料没磨细?”史国栋问。店主愣了一下,才恍然大悟:“上次总部发的香料用完了,我就从当地市场买了些,想着都是葛缕子,应该没问题……”

史国栋叹了口气,拉着店主坐在店里的角落。“咱们做餐饮,最忌讳的就是随便换食材,”他语气放缓,“你知道为什么顾客愿意来咱们店吗?不是因为装修多好,是因为他们相信‘川渝味道’这四个字,相信不管在哪家店,吃到的味道都是一样的。”

他拿出手机,翻出总部的食材采购清单:“以后缺什么,直接跟总部说,哪怕晚两天到货,也不能随便换。今天这些有问题的汤底,全部撤下来,我让欣儿重新发一批过来,损失的钱,总部来承担。”店主看着史国栋,眼圈突然红了:“史总,谢谢您……我以后再也不会犯这种错了。”

处理完阿勒颇的事,回到大马士革时已经是晚上。

史国栋刚走进家门,就看到史欣儿坐在客厅里,桌上摆着他爱吃的番茄炒蛋。“爸,累坏了吧?”史欣儿起身给他倒了杯热水,“阿勒颇的事我听说了,已经让仓库准备好新的汤底,明天一早就发过去。”

史国栋喝着热水,心里暖烘烘的。他看着女儿,突然觉得她长大了不少,以前遇到事还会慌,现在已经能沉着应对了。

“欣儿,你还记得第一次在大马士革做预制菜试吃吗?”他突然开口,“那天法蒂玛说汤太辣,你立刻就去调整了辣椒的比例。”

史欣儿笑了:“当然记得,那时候我还担心调整后味道不好,没想到大家更爱吃了。”

“其实做美食跟做人一样,”史国栋放下杯子,“得学会倾听,知道别人需要什么,才能做得更好。”

接下来的日子,史国栋和史欣儿开始更严格地把控食材供应链,还专门组织加盟店店主培训,教他们如何辨别优质食材,如何保证汤底的口味统一。

慢慢地,“川渝味道”的口碑越来越好,甚至有外国记者来采访他们,问他们为什么敢在叙利亚开这么多火锅店。

“因为这里的人需要快乐,”史国栋在采访里说,“战争让大家吃了太多苦,我希望能通过一碗热汤、一顿火锅,让他们感受到一点温暖。”记者又问史欣儿,有没有想过放弃。史欣儿笑着摇头:“有一次我在店里,看到一个小女孩吃完火锅,拉着妈妈的手说‘妈妈,以后我们每周都来好不好’,那一刻我就知道,我们做的事是有意义的。”

这天晚上,史国栋和史欣儿去了老城区的一家小咖啡馆。老板是个喜欢中国文化的叙利亚人,特意给他们煮了中国的普洱茶。

两人坐在咖啡馆的窗边,看着外面的行人来来往往,偶尔有顾客路过“川渝味道”的店,会停下脚步,推门进去。

“爸,你说咱们以后能不能在叙利亚开一家火锅学校?”史欣儿突然说,“教当地人做中国火锅,让他们也能自己创业。”史国栋看着女儿,眼睛亮了:“这个主意好!不仅能让更多人吃到中国美食,还能帮他们找到工作,这不就是‘美食改变生活’吗?老师可以从西亚的各店里选,咱们的中国火锅,餐饮大学也可以派过来一些教授。”

夜风轻轻吹过,带着咖啡的香气和远处火锅的味道。史国栋靠在椅背上,心里满是欣慰。他想起刚到叙利亚时的忐忑,想起那些困难的日子,再看看现在——113家店,无数张因为美食而绽放的笑脸,还有女儿眼里的光。

“欣儿,”史国栋轻声说,“咱们没白来。”史欣儿点了点头,眼眶有些湿润。她知道,未来还有很多路要走,但只要父女俩一起,只要他们始终记得初心,就一定能让川渝味道的香气,在大马士革的每一个角落,久久飘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