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国栋与朝鲜的合作方一同踏上了一段漫长而艰辛的旅程,他们的足迹遍布平壤、开城、新义州等城市。
这一个多月来,他们马不停蹄地奔波,几乎踏遍了所有符合条件的地段。
然而,现实却给了他们重重一击。要么是租金高昂得令人咋舌,让他们望而却步;要么是面积狭小得可怜,根本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
尽管他们四处寻觅,却始终未能找到那个理想中的合适位置。
就在他一筹莫展时,李秘书长——这位朝鲜的拓展负责人,主动找到了他。“史总,我知道你们在找门店,其实我们有一批老国企的食堂,最近正在改造,你们要是愿意,可以把这些食堂改成火锅店,租金比商业地段低一半,还能享受国企的政策支持。”史国栋喜出望外,跟着李秘书长去看了那些食堂,虽然设施陈旧,但位置都在居民区附近,人流量大,稍微改造一下就能用。
可改造又遇到了新的阻碍。朝鲜的建筑施工有严格的审批流程,从设计图纸到施工队选择,都要经过层层审核。
史国栋带来的中国设计师,按照川渝火锅店的风格做了设计图,却因“不符合朝鲜建筑风格”被打了回来。没办法,他只好让设计师和朝鲜的建筑团队合作,在保留川渝元素的同时,加入朝鲜传统的木雕和彩绘,才算通过审批。
施工期间,原材料短缺又成了难题。朝鲜当地的装修材料有限,很多特殊的装修材料需要从中国运过去。
有一次,店里需要安装川渝特色的灯笼,可当地买不到,史国栋只好让国内的工厂加急生产,再通过外贸渠道寄过去,光运费就花了好几万。
好不容易,第一家试点店在平壤的老国企食堂改造完成。开业前一天,史国栋带着中国的厨师团队,给朝鲜的员工做培训。
可培训时发现,朝鲜员工对川渝火锅的烹饪方式很陌生,连怎么调底料、怎么控制火候都不知道。
史国栋只好手把手教,从底料的配比到菜品的摆放,一点点耐心讲解。有个年轻的朝鲜员工,学了三天还没掌握调底料的技巧,急得快哭了。
史国栋没责备他,而是陪着他练了整整一个晚上,直到他能调出正宗的川渝味道。
开业当天,门店外排起了长队。不少朝鲜民众抱着好奇的心态来尝鲜,当鲜美的鱼汤和醇厚的牛油火锅端上桌时,不少人都竖起了大拇指。
可刚营业没几天,又出了问题——预制菜品的保质期。朝鲜的冷链物流不完善,预制菜品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很容易变质。有顾客反映,吃到的鱼丸有异味。
史国栋赶紧召回所有在售的预制菜品,重新检查冷链流程,还在每个门店加装了恒温冰箱,确保菜品的新鲜。
为了扩大规模,史国栋和李秘书长协商,打算在朝鲜开120家加盟店。
可“加盟店”的概念在朝鲜很陌生,当地合作方担心,要是管理不好,会影响国有餐饮的声誉。
史国栋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决定重新拟定一份更为详尽且严谨的合作方案。在这份新的方案中,他特别强调了以下几点重要规定:
首先,所有加盟店的员工都必须接受来自中国团队的专业培训。这不仅包括服务技巧、菜品制作流程等方面的培训,还涵盖了对川渝文化的深入了解,以确保员工能够准确地传达出品牌的特色和理念。
其次,食材的采购必须严格遵循从中国进口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菜品的原汁原味,让顾客品尝到最正宗的川渝美食。
此外,菜品的口味和服务标准也被明确要求与川渝总部保持高度一致。无论是菜品的调味、烹饪方法,还是服务的态度、流程,都不能有丝毫偏差,以维护品牌的统一形象。
为了确保这些规定能够得到切实执行,史国栋还特意成立了一支专业的督导团队。
这支团队将定期前往各个加盟店进行检查,对店铺的各个环节进行严格把关,一旦发现有不符合标准的情况,将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并监督其执行。
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史国栋相信能够有效提升加盟店的整体品质,让每一家店都能真正成为川渝美食的代表,为顾客带来最优质的用餐体验。
在推进120家店的过程中,资金问题又成了拦路虎。朝鲜合作方虽然愿意开店,但缺乏启动资金。
史国栋只好和国内的商业银行川中银行协商,争取到了一笔专项贷款,还减免了部分加盟费,帮助朝鲜合作方解决资金难题。
可贷款审批时,又因“中朝合作项目风险较高”被延迟。史国栋只好一次次去银行沟通,提供详细的市场调研数据和盈利预测,证明这个项目的可行性。
终于,在历经半年的波折后,第120家加盟店在新义州开业。那天,史国栋站在门店前,看着“朝鲜国有餐饮——川渝味道食材供应”的招牌,眼眶突然湿润了。
从最初的“无法开店”到如今的126家店,从配方审核到物流难题,从员工培训到资金短缺,每一步都走得异常艰难。
但当看到朝鲜民众围坐在火锅旁,吃得热火朝天,说着“川渝味道,真好吃”时,他知道,所有的付出都值得。
开业仪式上,郭援朝老将军特意发来贺电:“川渝火锅闯朝鲜,不仅是生意,更是中朝友谊的新纽带。”
史国栋握着贺电,心里充满了感慨。他知道,这120家店只是开始,未来还有更多的挑战等着他,但他有信心,能把川渝味道的火锅,在朝鲜的土地上越做越火,让更多人爱上中国的味道,也让中朝的友谊在烟火气中愈发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