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卷末语(2 / 2)

答:此乃角色的内在逻辑所决定。

西拉斯·布莱克伍德,是一个在思维模式与行为逻辑上,与常人截然不同的存在。

第一人称,尤其是当它与“不可靠叙事”的手法相结合时,能最大限度地深入并展现其独特的心灵景观,即便这会以牺牲部分读者的代入感为代价。

此外,这也提供了一层叙事上的保护。

我可以借由西拉斯之口,提出一些颇具争议性乃至偏激的论断。

若在第三人称的叙事中呈现,这些观点极易被误读为作者本人的思想倾向。

---

问:为何借用dc世界观的角色,却更改其姓名并进行弱化处理?

答:dc世界观下的诸多角色,其形象与符号意义具有强烈的“美国性”,非常适合嵌入本作的叙事框架。

至于更名与削弱,其目的有二。

其一,是提醒读者,本作并非发生在任何既有的dc宇宙,而是一个与之相似却又截然不同的平行时空。

这既是为了规避潜在的版权风险,也是一种创作上的自觉。

我曾查阅资料,发现dc官方自身的设定亦常有矛盾之处,平行宇宙的解释俯拾即是,这给予了我创作的自由。

其二,也是更核心的一点,此举是为了强调故事的内核:即便存在超自然元素,这依然是一个关于“人”的故事,而非“神”的史诗。

若将一个全盛时期的超人置入此间,故事赖以维系的逻辑基石将瞬间崩塌。

---

问:我们是否有机会看到西拉斯与小丑这类经典反派的对决?以说服的形式。

答:这是一个极具启发性的问题,值得深入探讨。

但很遗憾,无论从哪个层面看,我都难以安排这样的情节。

首先,我们需要定义“反派”。

在本卷后半段后,西拉斯已然成为一个末世敌基督式的角色,一个“大罪人”(the an of S)。

相较之下,其他的反派角色,更像是“盗匪”或“蟊贼”。

当权力天平发生如此巨大的倾斜后,他们之间除了纯粹的物理对抗(如刺杀),已不存在对等博弈的可能。

其次,说服与转化,对真正的“大恶人”是无效的。

普通反派的特质,往往源于一种“不完整的哲学”,一种“求而不得”,最终诉诸于恶,如伊莱亚斯。

而小丑这类角色,其特征在于拥有一种“完整的哲学”,一种纯粹的、以“反秩序”和“破坏”本身为终极目的的哲学。

对于前者,你可以通过补全其缺失的逻辑环,从而进行修正;

对于后者,则唯有暴力或其它强制手段能够奏效。

---

问:关于未来的规划,可否透露一二?比如卷数与结局。

答: 规划为三卷。

第一卷,《瞧,那个人》(Ee hoo)。

第二卷,《从企业到帝国》(de Societate ad Iperiu)。

第三卷,《新世界》(Nov ordo Secloru)。

至于具体情节与西拉斯的最终命运,请允许我暂且保密。

---

问:西拉斯与伊莎贝拉之间,是否存在传统意义上的感情线?

以及,为何要为伊莎贝拉设定一个“不洁”的过往?

答: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转换视角,从角色的内在特质出发,而非作者个人的情感观或道德观。

以西拉斯迄今所展现的人格特质而言,我想答案已不言自明。

西拉斯“不在乎”

——无论是世俗意义上的爱情,还是所谓的纯洁。

---

问:故事中是否蕴含着对未来的预言?

答:包含了部分推演,但并非绝对的预言。

我在创作时,力图达到一种高度概括化的“超真实”(hyperreality),其中自然会涉及一些基于当下文明进程的合理推测。

但请务必将其视为一种可能的分支,而非唯一的未来图景。

---

再次感谢诸位的陪伴与支持。

第一卷的旅程至此告一段落,让我们在未来的篇章中,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