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卷末语(1 / 2)

当“第一卷完”这寥寥数语终于浮现于文档的末尾,一种如释重负之感,如潮水涌现。

自七月八日始,一个声音便持续在脑海中回响:“快要停笔了。”

我期盼着它的最终到来。

这并非因为创作的热忱已然冷却,而是源于一种更为具体的、几乎是物理性的困境——持续更新的重负。

每日四千字的输出,即便退一步以纯粹的文字填充论,亦需占据两小时以上的时光。

然而,作为一个无法容忍自身作品流于平庸的写作者,情况便愈发严峻。

资料的考据,词句的推敲,成稿后的反复审阅与修正……

每一个章节的诞生,皆需耗费四小时以上。

于我一个非全职创作者而言,这意味着除却节假日外,几乎全部的个人闲暇,都奉献给了这片由字符构筑的世界。

当我在处理日常事务时,思绪仍会不自觉地飘向那未竟的章节,直至夜深人静,将当日的篇章上传,方能获得片刻的安宁。

翌日醒来,新一轮的殚精竭虑又将开始。

长此以往,心力几近枯竭。

然而,一个叙事单元尚未完结,想到或有读者在屏幕的另一端静候,想到脑海中构思的图景尚未付诸笔端,便不忍暂歇。

“暂且搁笔,享受片刻的安逸可好?”

“你绝不可半途而废。”

两种念头在我内心反复辩论,不休不止。

每当我坐于电脑前,便必须摒弃前者,拥抱后者;

而当任务完成,前者便会如幽灵般重新抬头。

所幸,这一切如今都成了“过去式”。

随着第一百三十一章的落笔,第一卷的故事线终于闭合。

我可以心安理得地,享受几日应得的休憩了。

也正因此,一直无暇细读诸位的评论,今日终得此良机。

我将择取其中一些富有价值或代表性的问题,尝试给出一个相对周全的解答。

这既是回应,亦是我个人创作理念的一次梳理。

---

关于创作

问:你是一位初涉文坛的新人吗?

答:并非如此。只是初次尝试网络文学这一独特的载体。

过往的写作经验,主要集中于结构更为精悍的短篇小说。

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何在部分读者看来,故事的衔接处尚存一丝斧凿之痕。

---

问:这部作品的创作初衷为何?

答:缘起于一位朋友偶然提及的灵感,最初不过是自娱自乐的笔墨游戏。

但在写作的进程中,一些更具价值的设想不期而至,于是,我决定将其作为一次严肃的思想实验来推进。

---

问:我们应当如何为这部作品归类?

答: 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或许并不完全属于网络文学的范畴。

我更愿意将其定义为:

一部以类型文学为骨架,承载思想实验之血肉的小说。

为顾及网络平台的阅读习惯,我已有意削减了部分纯文学性的笔触与繁复的艺术性表达,力求使其更易于被大众所接受。

若完全释放我的个人语言风格,它或许会呈现出如

“天花板上,那盏濒临报废的氙气灯明灭不定,其刺眼而无力的光线,将斗室切割成无数破碎的光斑与暗影,一如溺水者绝望的呼救。

半开的窗牖,将夹杂着雨丝的冷风引入,在窗帘上晕开一片片如宿墨般深沉、如霉菌般阴湿的斑点。”

抑或是:

“灰黑的都市,仿若原野中伺机而动的苍狼,在身后天际线透出的曦光中昂起头颅。

那自远方传来的车流与海潮之声,沉闷地交织,宛如其捕猎前低沉的嘶吼;

而次第亮起的万家灯火,便是它竖起的、彰显进攻欲望的瞳孔。

我们走向它,亦如它走向我们,同时宣告着继往与开来,安息与死亡。”

不难想见,这种风格几乎无法与网络文学的节奏兼容。

---

问:为何选择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