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范蠡暗中派出的细作不断煽风点火下,齐国少壮派将领的求战情绪达到了顶点。他们不断向齐顷公施加压力,声称楚军主力被牵制在江东,北线叶邑兵力“空虚”,正是雪耻艾陵的良机。
齐顷公本就对去年的战败耿耿于怀,加之边境摩擦不断,最终被说动。他并未批准大规模进攻,但默许了边境守将进行一次“有限度的反击”,以夺回部分被楚军控制的边境据点,提振国威。
这一日黎明,数千齐军精锐,在一位年轻气盛的将领率领下,突袭了楚军在艾陵以南的一处重要壁垒“武城”。齐军准备充分,攻势凶猛,守备武城的楚军猝不及防,陷入苦战。
然而,楚令尹子重并非庸才,他对齐国的动向早有防备。武城遇袭的消息传来,子重不惊反喜,立刻调动早已部署在侧后的机动部队,迅速驰援,并对突入的齐军形成了反包围。
战斗从清晨持续到午后。齐军初期得手,但陷入楚军包围后,兵力劣势显现,加之楚军装备精良,战力强悍,齐军渐渐不支。最终,在丢下近千具尸体后,齐军残部拼死突围,狼狈撤回边境线以北。
这场规模不大的战役,齐军再次以失败告终。消息传回临淄,朝野震动。主和派再次抬头,猛烈抨击少壮派的鲁莽行动。齐顷公又惊又怒,严惩了擅自出击的将领,并紧急派出使者前往楚国,试图缓和关系,避免事态进一步扩大。
虽然这场交锋规模有限,且以齐国的退让告终,但它标志着齐楚之间的缓和期正式结束,两国关系再度紧张起来。楚国的北线压力因此有所增加,迫使子重不得不投入更多精力防备齐国,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晋国北线的压力,但也让楚庄王更加坚定了先解决东南问题的决心。
“安居”岛上,范蠡几乎同时收到了来自新绛和艾陵的战报。
“郤克终于按捺不住了。”范蠡放下关于晋国朝争的密报,语气平静,“赵朔虽以退为进,然君心已失,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晋国内乱,已不可避免。”
“先生,晋国内乱,于我有利否?”弟子问道。
“短期看,列国压力减轻,尤其是对楚国。长远看,”范蠡目光深邃,“一个混乱的晋国,不符合任何人的利益,包括我们。它会让局势失去平衡,可能导致楚国的过度膨胀,或者引发更不可预测的混乱。我们需要的是一个虚弱但存在的晋国,来牵制楚国。”
他拿起关于艾陵战事的报告,微微颔首:“齐楚交锋,虽齐败,但目的已达到。楚国北线不再安稳,子重需要分心,这对江东的越国,是个喘息之机。”
“那我们接下来该如何?”
范蠡走到海图前,手指点向了北方:“派往草原的商队,应该快有确切消息了。我们必须加快步伐。”他沉吟片刻,眼中闪过一丝决断,“准备一艘快船,我要亲自去见一个人。”
“先生要离岛?去见谁?”弟子惊讶道。
“去见一个能让草原狼群躁动起来的人。”范蠡的目光仿佛穿透了重重海雾,落在了那片广袤无垠的北方草原上,“是时候,让林胡、楼烦的骑兵,去敲一敲晋国和秦国的边关了。只有让所有人都感到疼痛,他们才会明白,真正的威胁来自何方,也才会……更需要一个能提供‘解药’的人。”
狼烟已在一南一北两处点燃,而范蠡,这位深海中的弈者,终于要离开棋盘边缘,向着风暴的中心,投下他酝酿已久、足以改变力量对比的关键一子。夏天的风,带着硝烟与尘土的气息,预示着更为剧烈的动荡,即将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