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烈日,无情地炙烤着列国焦灼的土地与人心。前期的暗流、试探与布局,终于在这个季节开始显现出更为清晰的轮廓,零星的星火不再满足于暗处闪烁,开始尝试点燃通往全面冲突的引线。
晋国新绛,持续的政治低温非但没有缓解,反而在夏日里酝酿着一场更为酷烈的风暴。
郤克敏锐地察觉到晋景公对赵朔的猜忌已深,认为彻底扳倒赵氏、独揽大权的时机正在成熟。他不再满足于零敲碎打的攻击,开始策划一场足以定鼎朝局的雷霆之举。
这一日,大朝会。气氛庄重而压抑。在例行政务奏报完毕后,郤克突然手持玉笏,越众而出,声音洪亮而带着一丝悲愤:
“君上!臣有本奏,事关国本,不得不言!”
满朝文武的目光瞬间聚焦在他身上。赵朔立于班列之首,眼皮微抬,神色依旧平静,但袖中的手已悄然握紧。
“讲。”晋景公高踞君座,语气淡漠。
“臣弹劾中军将赵朔,十大罪!”郤克声音陡然拔高,如同惊雷炸响在殿宇之中,“其一,专权擅政,郑地之官,半出赵氏,政令不行于公室!其二,养寇自重,西河之败,皆因其用人不明,督导不力,乃至损兵折将,辱我国威!其三,结党营私,朝中诸多大臣,唯赵朔马首是瞻,罔顾君恩!其四,其五……”
郤克慷慨陈词,一条条罪状罗列而出,从把持郑地、西河失利,到结交外臣、蓄养私兵,甚至影射其有窥伺神器之心。言辞犀利,逻辑缜密,显然蓄谋已久。他不仅自己发声,身后一众党羽也纷纷出列附和,形成一股强大的舆论压力。
“赵朔!郤克所言,你可有辩解?”晋景公的目光投向一直沉默的赵朔,那目光中充满了审视与寒意。
赵朔缓缓出列,步伐沉稳。他并未直接反驳郤克的指控,而是面向晋景公,深深一揖:“君上明鉴。臣自执掌国政以来,夙兴夜寐,未敢有丝毫懈怠。所有举措,皆为强晋图霸,所有人事任命,皆以才能为准,并报君上核准。西河之失,臣已上表请罪,并竭力补救。至于结党营私、窥伺神器……”他抬起头,目光坦荡地迎向晋景公,“此等诛心之论,臣无从辩起,唯有此心,可昭日月,任凭君上圣裁!”
他没有激烈的抗辩,也没有指责郤克构陷,只是陈述事实,并将最终裁决权交还国君。这是一种以退为进的策略,既是臣子的本分,也是对晋景公理智的最后一次呼唤。
然而,朝堂之上,支持郤克的声音显然占据了上风。赵朔一派的官员虽有心维护,但在郤克罗织的“罪证”和汹涌的攻势面前,一时也难以有效反击。
晋景公看着殿下泾渭分明的两派,看着坦然却孤立的赵朔,又看了看气势正盛的郤克,心中权衡的天平再次倾斜。他需要平衡,但更忌惮权臣。赵朔的势力,确实已经让他感到了不安。
“此事,容寡人细思。”晋景公最终没有当场做出决断,但这份迟疑本身,已经是一种信号。“退朝!”
赵朔面无表情,率先转身退出大殿。郤克看着他的背影,嘴角勾起一抹不易察觉的冷笑。他知道,裂痕已经足够深,只差最后一把力,便能将这堵高墙推倒。新绛的天空,阴云密布,电闪雷鸣已在酝酿之中。
就在晋国内斗白热化的同时,南方的齐楚边境,终于燃起了实质性的烽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