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勾践,亲率大军,水陆并进,偷袭我国!边境城邑失守,敌军兵锋直指梅里!”
“什么?!”阖闾猛地从王座上站起,脸色瞬间煞白。他无论如何也想不到,那个一向俯首帖耳、被他视为囊中之物的越国,竟敢在他背后插上如此致命的一刀。
伍子胥又惊又怒:“勾践小儿,安敢如此!大王,梅里乃我根本,不容有失!必须立刻回师!”
孙武长叹一声,他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吴军主力尽在楚国,国内空虚,勾践选择此时发难,时机狠辣精准。“大王,事急矣!需即刻班师。然撤退亦需章法,需防楚军与越军前后夹击。臣建议,大军分批撤退,留精锐断后,焚毁无法带走的粮草辎重,并散布谣言,言我大军即将全面扫荡楚地,以迟滞子玉追击。”
阖闾心如刀绞,眼看即将彻底吞并楚国,却不得不吐出来。但他深知梅里不容有失,只得咬牙采纳孙武之策。吴军在郢都的劫掠更加疯狂,仿佛要将所有的损失从楚地捞回来,随后在一片混乱中开始仓促撤退。
勾践亲率的越军主力,利用吴国边境守军兵力空虚且大意无备的机会,连续突破数道防线,迅速逼近吴国都城梅里。范蠡率领的偏师四处袭扰,成功牵制了吴国留守部队的机动力量。
吴国留守太子波匆忙组织防御,但兵力捉襟见肘,且缺乏独当一面的大将。越军士气高昂,在勾践“破吴复仇”的口号激励下,发起猛烈攻击。
梅里城外爆发激战。吴军虽顽强,但终究寡不敌众,且腹背受敌。太子波身先士卒,身受重伤,被迫退守内城。越军未能一举攻克梅里,但焚毁了外围大量营寨、工坊,掳掠了大量人口和财物,兵临吴国都城的消息已震动东南。
勾践站在城外,望着吴国都城巍峨的轮廓,眼中闪烁着冰冷而炽热的光芒。这是他隐忍多年后,第一次将战火引向强吴的心脏地带。
“传令,围而不攻,加固营垒。”勾践对文种和范蠡说道,“吴军主力不日必回。我军目的已达,重创吴国心腹,使其无法全力消化楚国。接下来,是战是走,待吴军回师后,视情况而定。”
他见好就收,并不贪功冒进。此次偷袭,政治意义远大于军事占领。他向天下宣告了越国的存在和獠牙,也极大地缓解了楚国的压力,更在吴国看似如日中天之际,给了其沉重一击。
董狐的竹简上,墨迹淋漓,记录着这翻天覆地的一季:
“夏,楚子玉自邲班师。吴入郢,楚王出奔。吴师掠郢。越子勾践侵吴,兵临梅里。吴王光自楚遁归。”
寥寥数语,写尽了霸主的更迭,王权的狼狈,征服者的骄横与仓皇,以及蛰伏者的致命一击。曾经不可一世的晋楚双双受创,新兴的吴国昙花一现,而更古老的仇恨与新的野心,则在废墟与烽烟中疯狂滋长。天下之势,自此进入了一个更加混乱、也更加充满可能性的战国前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