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烽火诸侯:春秋与战国 > 第114章 王旗倾覆,暗潮汹涌(公元前621年 夏)

第114章 王旗倾覆,暗潮汹涌(公元前621年 夏)(1 / 2)

邲之战的惨败如同雪崩,其引发的连锁反应迅速席卷中原,并向着更深远的方向扩散。晋国霸权的支柱在楚军的重击下轰然断裂,而吴国对楚国的致命一击,以及越国在背后的悄然亮刃,则彻底改写了整个天下的格局。

赵盾率领残兵败将退回绛都。曾经不可一世的权臣,此刻面色灰败,但眼神中的阴鸷与冷酷却愈发深沉。邲之败,不仅是一场军事失利,更是对他个人威望的毁灭性打击。他深知,在权力场中,失败者的下场往往比战死沙场更为凄惨。

朝堂之上,气氛凝重得几乎令人窒息。败战的责任必须有人承担,而赵盾绝不会让这个责任落在自己头上。

“邲地之败,非战之罪,实乃军中有人通敌,临阵怯战,致使大军溃败!”赵盾的声音冰冷,带着不容置疑的审判意味。他的目光如同毒蛇,缓缓扫过几位此前在战前会议上主张谨慎或与他有旧怨的将领,以及他们的家族代表。

不等有人申辩,他便罗列出一系列“罪证”——某些部队溃退过早,某些将领未能及时响应号令,甚至一些捕风捉影的“与楚使暗通款曲”的谣言。在赵盾的铁腕和此刻急需替罪羊的氛围下,任何辩解都显得苍白无力。

一场血腥的内部清洗随即展开。数位颇有声望的贵族将领被下狱问罪,其家族或被剥夺封地,或被强制迁徙。赵盾借此机会,不仅推卸了战败的主要责任,更将朝中潜在的反对势力连根拔起,用恐惧和鲜血重新浇铸了他看似摇摇欲坠的权威。

然而,表面的稳固之下,是更深的分裂与怨恨。晋国公室在这次惨败中更加沉默,仿佛一个透明的影子。晋国的霸权,在中原诸侯心中已然崩塌,郑、卫、宋等附庸国纷纷遣使赴楚,表示归附。中原大地,暂时脱离了晋国的掌控。

当子玉在邲地沉浸在巨大胜利的狂喜中,正准备挟大胜之威,进一步扫荡晋国势力时,吴军攻入郢都的噩耗如同冰水浇头,瞬间熄灭了他所有的喜悦。

“吴人!卑鄙无耻!”子玉暴怒如雷,几乎捏碎了手中的军报。他不敢有丝毫耽搁,立刻下令全军放弃所有缴获,轻装简从,火速回援郢都。

但孙武用兵,岂会给他这个机会?吴军行动迅捷如风,在子玉回师之前,已攻克郢都外城。楚王携部分公室成员及重臣,在少数禁军的护卫下,仓皇弃城西逃,一路奔向云梦泽,寻求避难。郢都,这座楚国王权象征的宏伟都城,立国数百年来首次陷落于外敌之手。

吴王阖闾意气风发地踏入楚王宫,坐上了那张象征着荆楚霸权的王座。伍子胥更是激动得热泪盈眶,多年的血海深仇,似乎终于得报。他力主掘开楚平王之墓,鞭尸三百,以泄心头之恨,被孙武以“过犹不及,恐失楚人之心”为由苦苦劝住,但仇恨的火焰并未熄灭,转而倾泻在郢都的财富和楚国王室的尊严上。吴军在郢都大肆劫掠,举动日渐骄横。

孙武对此深感忧虑,他向阖闾进言:“大王,郢都虽下,然楚国疆域辽阔,子玉大军正在回援,楚人必不甘心亡国。我军孤军深入,需谨防楚人四处集结,断我归路。当务之急,是稳定郢都秩序,招抚楚地贵族,不可过度刺激。”

然而,被胜利冲昏头脑的阖闾和被仇恨支配的伍子胥,并未完全听进去。吴军在郢都的暴行,正在悄然积聚着楚人复仇的怒火。

就在阖闾沉醉于征服楚国的巨大荣耀时,来自国内的紧急军报如同晴天霹雳,击碎了他的美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