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绣衣直指
绣衣直指,亦称绣衣直指御史、绣衣御史,是中国古代西汉武帝时期设置的监察官职,为侍御史的一种,因身着皇帝特赐绣衣并专司皇帝委派的司法监察事务而得名,属于临时派遣性质,非常设职官。其职责包括“讨奸猾,理大狱”“禁察踰侈”及监察贵族高官,可独断赏罚。汉武帝时特设直指绣衣使者作为皇帝特派专使,主管惩治权贵近臣。绣衣使者是汉武帝时期设立的督查官员,别称绣衣御史、直指绣衣使者或绣衣执法,因身着绣衣、持节杖虎符代行皇权而得名。讨论该官职最早见于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作为御史属官直接受命于皇帝,主要负责监察官员不法行为及镇压农民起义,初期以“讨奸”“治狱”为主要职责。汉武帝为应对社会矛盾激化,派遣绣衣使者执行沉命法严惩失职官员,并授予其处置起义民众的特殊权力。江充担任直指绣衣使者期间介入巫蛊之祸,导致太子刘据被害。王莽掌权后将其改称绣衣执法,制度沿用至新莽时期。该官职设置对后世监察制度产生影响,明代锦衣卫的职能设计部分参考其模式。
西汉绣衣使者作为中央的重要“使臣”,奉诏督察各地,一度非常活跃,甚至“威振州郡”,地位显赫。许多史实表明,武帝至王莽时期,绣衣使者的地位是不可低估的。
据考证,“绣衣使者”最早出现于元鼎二年(即公元前115年)。当时,“会五铢钱白金起,民为奸,京师尤甚,……奸益不胜,直指始出矣”,所谓的“直指始出”就是“绣衣使者”诞生的标志。作为御史的一种,“绣衣使者”官位很低,且不是常设官员,但这些人是汉武帝专门挑选、为办理专案特设的,他们直接听命于皇帝,直接对皇帝负责,冷若冰霜,不讲情面,很能震慑大小官员。
从史料记载看,“绣衣使者”前期的职责主要是奉命“讨奸”、“治狱”,督察官员、亲贵奢侈、逾制、不法的事。他们神出鬼没,无处不在,一度非常活跃,甚至“威振州郡”,令很多不法官员闻风丧胆。后来,随着形势变化,“绣衣使者”又有了“捕盗”的职责,也就是镇压农民起义。
汉武帝是个能君,也是个能花钱的主。抗击匈奴也好,奖赏将士也好,通使西域也好,大兴土木也好,庞大的开支耗尽了文景之治以来的积蓄,各种负担最终变相地转嫁到了劳动人民身上,造成大量农民破产流亡。到元封四年(公元前107年),关东流民达二百多万,社会矛盾日趋严重。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农民起义频发,天下骚动,起义遍布豫、楚、齐鲁、燕赵,声势浩大。
对于当时的风暴,也有人曾言,“民不堪命,起为盗贼,关东纷扰,道路不通,绣衣直指之使奋斧钺而并出”。为此,汉武帝派出“绣衣使者”,督促各地镇压农民起义,上至州刺史、郡太守,下至一般小吏,凡对起义镇压不力的,一律就地处决,称“沉命法”。此外,他们“奋斧钺而并出”,手持武器,对农民镇压也很残酷,有的地方只有几千人起义,他们屠杀的甚至上万。暴胜之、王贺等人都是此时充任绣衣的,而真正将“绣衣使者”干到巅峰的,当属江充(江充本名江齐,字次倩,西汉赵国邯郸[今河北邯郸]人。他身材魁梧,容貌英俊,服饰轻细靡丽,谈吐出色,后被汉武帝任命江充为“直指绣衣使者”,一跃成为汉武帝身边的近臣。他负责监督贵戚和近臣的言行,看看有没有僭越的,有没有过于奢侈、犯法的。任职期间,他行事果决,铁面无私,“买卖直邀宠”,立功心切,专找达官显贵的麻烦,对皇亲国戚也不徇私情,有时为了达到个人目的,甚至不惜捏造事实、栽赃嫁祸。西汉着名的“巫蛊之祸”就是江充受汉武帝密令,凭借“直指绣衣使者”的特殊身份亲自办的,结果皇太子刘据被迫起兵造反而身死,造成宫廷惨剧。)。
从西汉后期至王莽时期,由于当时政治黑暗,吏治腐败,赋役更加沉重,加之农民起义不断。从史料看,平帝元始四年(公元4年)、王莽始建国三年(公元11年)、天凤二年(公元15年)等时段,也常有“绣衣使者”出没各地。
后来,历朝历代都有沿用汉武帝的这一做法,武则天时期的“内卫”,明朝时的“锦衣卫”,这些直属中央的特务组织,虽名号各自不同,但都有当年汉武帝“绣衣使者”的影子。
东汉
曹魏—校事府
曹操一生征战,但真正让他掌控天下的,不是百万雄师,而是一个神秘组织——校事府。曹操于建安初年(约公元196-公元200年)设立校事府,是历史上最早的特务机构之一,比明朝锦衣卫早1200年!它的恐怖,远超后世明朝的锦衣卫。监听百官:官员家中仆役、妻妾,甚至贴身侍卫,都可能是校事府的密探。暗杀异己:名士孔融、杨修,都因言论不当被校事府罗织罪名处死。控制舆论:民间谁敢议论朝政,第二天就会人间蒸发。连首席谋士荀彧都难逃其害。这一机构成为曹魏政权巩固统治的黑暗利器,直至司马懿掌权后才被废除。
校事府的头目,是曹操的心腹卢洪、赵达。二人被称为“曹操的恶犬”,专门负责盯梢、审讯、灭口。有一次,曹操宴请群臣,席间突然问:诸位觉得,卢洪、赵达如何?全场死寂。曹操大笑:此二人,如孤之耳目!没有他们,我怎知你们谁忠谁奸?群臣冷汗直流——原来,校事府的密探,就藏在酒席之间!
公元208年,许都的冬夜格外寒冷。一位名叫崔琰的士族官员,刚写完一封家书,忽然听到窗外传来轻微的脚步声。他警觉地抬头,却只看到一片漆黑。或许是风声吧。他安慰自己,继续提笔。然而,就在他吹灭烛火的瞬间,房门被猛地踹开!几个黑衣人持刀闯入,为首的冷冷说道:崔大人,你写的信,主公已经看过了。崔琰脸色骤变——那封家书,明明还未送出!黑衣人冷笑:校事府无所不知。次日,崔琰被以“谋反”罪名处死,全家流放。没人敢问证据,因为“校事府”三个字,就是死亡的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