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牵招这个人,很多只看过《三国演义》没有怎么详细读过《三国志》、《中国通史》等历史读物的读者可能对其知之甚少。牵招的主要功绩就是在镇守北疆期间,与田豫共同实施“分而治之”策略,有效压制鲜卑势力。他整治陉北故城上馆城,设置屯兵以镇守境内外,促进边疆稳定。还推动鲜卑归附者入太学学习,加强民族融合。
对于一个在正史之中也留下自己浓墨重彩一笔的人物,作者不忍其就这么“名不见经传”,所以在作品中便将其写上去,也希望后期能够多一些对其及其后代的描写。
也曾经有读者问过我为什么写这么多冷门的三国时期人物在作品中,其实这是一个群星璀璨的时代,无论谋士还是武将在这个时代“你方唱罢我登场”,无数的能人异士共同缔造了这个充满魅力的时代。作者也是想通过自己的作品,用一点微小的力量尽量让这些不被世人熟知的充满不同魅力的历史人物不至于被“湮没”在历史长河之中。
所以作者每一次写作都会查阅大量的历史资料,一方面是为了尽量贴合历史,确保一定的严谨性;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更好的呈现作品。另外每更新一段时间都会写一部分注解也是作者查阅整理资料希望部分读者朋友们能够更加顺畅阅读作品。
牵招(出生年份不详—公元231年),字子经,安平观津(今河北省武邑县东)人。三国时期曹魏名将。牵招年少时师从乐隐。后袁绍征召其为督军从事,兼任乌丸突骑。袁绍死后,牵招追随袁绍之子袁尚。后投奔曹操,曹操任命他为州从事。曹操灭袁谭后,命牵招代理军谋掾,随从征讨乌丸。到柳城后,任命牵招为护乌丸校尉,后被曹操推举为秀才。曹操平定汉中返回后,留牵招任中护军。汉中事毕,牵招回到邺城,任平虏校尉,率兵都督青州、徐州诸军事,击败东莱流寇,东部疆土得以平静。文帝受禅登极后,任命牵招为使持节护鲜卑校尉,屯兵昌平。后被任命为右中郎将,出任雁门太守。明帝即位后,赐封牵招为关内侯。公元231年,牵招逝世。牵招在郡期间,与河西鲜卑族建立联系,整治陉北故城上馆城,设置屯兵以镇守境内外,远近胡人均诚心归附;还送有才识的人到太学读书,回郡再教授学生,几年之内便学校兴盛;讨论并勘察地形,根据山势,开凿河渠,引水入城,百姓大为受益。牵招在郡十二年,治理边郡的名声,仅次于田豫,深得老百姓敬重。
牵招护尸还乡
牵招十余岁时为同县乐隐的学生,少年时便与刘备英雄同契,成为刎颈之交。中平年间,乐隐为车骑将军何苗长史,牵招仍跟随直到学成。中平六年(公元189年),发生十常侍之乱,何苗、乐隐被害,牵招与乐隐门生史路等人,冒着危险收敛乐隐尸体,载其还乡。道遇山贼,史路等皆四散逃走,牵招垂泪恳求,山贼觉得他是个有义之人,放他离去,由此牵招声名鹊起。
人生转折—投奔曹操
冀州牧袁绍辟为从事,兼领乌丸突骑。后袁绍近臣犯法,牵招先斩后奏,袁绍很欣赏他的果断,没有追究此事。袁绍死后,他又追随袁绍之子袁尚。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曹操率军包围邺城,袁尚派牵招到上党去督办军粮。未等牵招回来,袁尚便败逃到中山。当时袁绍的外甥高干为并州刺史,牵招认为,并州左有恒山作为天险,右有大河可以固守,又拥兵五万,北边有强大的胡人,所以劝高干把袁尚迎过来,联合起来应付时变。高干非但不用其计,反欲加害。牵招闻讯,偷偷潜去,牵招因道路被阻不能回到袁尚处,转而投奔曹操,被辟为从事。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曹操征袁谭,柳城乌丸打算出兵相助,曹操因牵招曾经领导过乌丸兵便派遣牵招与其交涉。当时峭王正集结军队,准备率领五千骑兵救助袁谭。同时,辽东太守公孙康自称平州牧,派韩忠带着单于的印绶来到峭王营,想授以官爵。峭王召集人马会合,韩忠也在场。峭王问牵招:“昔日袁公说他受天子之命,任命我为单于;而今曹操也说受天子之命任我为真单于。同时,辽东太守又拿着印绶来。这样看来,谁该是正宗呢?”牵招回答说:“从前袁公承天子命令,可以有所拜封,但后来发生变故,天子命令曹公取而代之。他说上书朝廷,拜您为真单于,是正宗,辽东是下属部,哪有权称封拜呢?”韩忠发难说:“我们辽东在大海东边,拥百万大军,又有扶馀、濊貊为我所用,当今形势,强者为右(汉朝、三国时期以右为尊),曹操算的了什么呢!”牵招临危不乱,呵斥韩忠说:“曹公允恭明哲,拥戴天子,讨伐叛兵,安抚各地,让四海安宁。而你们的君臣则只倚靠边远天险,违抗王命,还想擅权封拜,给国家丢脸,竟还敢抵毁曹公!”说着,便将韩忠按到在地,拔刀欲斩,峭王惊恐,赶忙光着脚拦住牵招,劝其息怒,身边的人也都吓得不知所措,牵招退回座位上,向峭王说以利弊得失及成败之理。在场的人都离开座位,跪下来聆听。最终,峭王辞退了辞退韩忠,停止出兵。建安十年(公元205年)正月,曹操在南皮攻灭袁谭,任牵招为军谋掾,随从征讨乌丸。到了柳城,任护乌丸校尉。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辽东把袁尚的首级送来,悬挂在马市。牵招见状,十分悲痛,在首级下设祭坛。曹操为牵招的义气所感动,推举他为茂才。
安抚境内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从平汉中,曹操还留牵招为中护军。事罢,还邺,拜平虏校尉,将兵督青、徐州郡诸军士,击东莱贼,斩其渠帅,东土平静。黄初元年(公元220年),曹丕践祚,拜牵招持节护鲜卑校尉,驻扎昌平。当时,边地居民多流散在山间河谷,还有逃入鲜卑部落的,有几千人。牵招发布告示,劝说人们回到家园。建义中郎将公孙集等率部下归附,让他们回到本郡。又对鲜卑素利、弥加等十余万部民加以安抚,让他们在边塞安顿下来。
坐镇北疆
黄初六年(公元225年),曹丕打算攻打孙吴,召牵招还。牵招赶到时,军马已退。拜右中郎将,出为雁门太守。该郡居边疆,虽有哨兵巡视,然盗贼仍不绝。牵招交给当地百姓作战阵法,又上表恢复乌丸五百余家租调,使备鞍马,于远处侦查。自此,胡人每每来犯,皆被击退,逐渐绝迹。牵招又离间游牧民族众部落,使得他们互相猜疑。鲜卑首领步度根、泄归泥等与轲比能有矛盾,于是他们率三万多户百姓来到郡里,请求归附。牵招下令还击轲比能,杀死了轲比能的弟弟苴罗侯。轲比能与乌丸归义侯王同、王寄等,结下怨仇。因此,牵招又亲自率领归泥等攻打轲比能,在云中故郡打败轲比能。牵招又与河西鲜卑等十余万家相联系,整治陉北故城上馆城,在此屯戍兵马,威震内外,远近胡人,都心悦诚服。那些叛变逃亡的人,家属都不敢窝藏,将他们交送出来。于是远近安宁,盗贼再也没有出没。牵招又挑选有才识的人,送他们到太学读书,然后叫他们再回故里,传授他人。几年间,书院兴盛起来。郡治设在广武,井水又咸又苦,当地人推车挑担,到很远的河边挑水,往返七里。牵招勘察地形,根据山势,开凿河渠,引水入城,百姓深受其益,不再为水源长途跋涉。黄初七年(公元226年),魏明帝曹叡即位,赐爵关内侯。大和二年(公元228年),护乌丸校尉田豫出塞,被轲比能围于马邑城,向牵招求救。牵招整兵待发,但并州官吏根据通例禁止牵招出兵。牵招认为持节的大将被包围,情况危急,不能再拘泥所谓吏议而见死不救。于是上表朝廷,随即出发。又发布羽檄,纵论形势,称西上直取轲比能老巢,然后向东进军,与田豫合歼余贼。羽檄发布后,田豫州的军队跃跃欲试。又向鲜卑军要塞发布檄文,鲜卑军顿感恐惧,纷纷离散,大军攻到平城,鲜卑军崩溃即逃。轲比能又云集骑兵来到平州塞北。牵招秘密行军突袭,牵招潜行征讨,大败其军。牵招以为,诸葛亮数犯中原,而轲比能猾狡,应提防双方联合。时众人以为两者相距甚远,不必忧虑。其后,诸葛亮又出祁山,果然与轲比能串通,兵屯石城,遥相呼应。魏明帝使牵招适时讨之。诸葛亮退,轲比能亦还漠南。牵招和并州刺史毕轨商议道:“胡人迁移不定,如果派兵穷追,恐难以赶上。如果偷袭,山险路远,军需供应不上,也难以成功。可以让兵力守在新兴、雁门两个关口,再出兵屯守陉北,对外可以起镇抚作用,对内可以派兵种田储蓄粮食。等秋冬之际,粮足马肥,聚合各路人马,乘机攻讨,定能取胜。”可惜计谋尚未施行,牵招就去世了,其子牵嘉继承了他的爵位。
牵招一生主要的成就
牵招担任雁门太守、护鲜卑校尉期间,分化各部鲜卑及乌桓与轲比能之间的关系,使得轲比能难以坐大。又多次率各部胡人击败轲比能,杀死了轲比能的弟弟苴罗侯,在太和二年(公元228年)的马邑之战救出被轲比能包围的田豫。
牵招家族成员
长子
牵嘉,三国时期曹魏官员,汉人,安平观津(今河北武邑县)人。其父牵招曾任雁门太守,去世后牵嘉袭爵为关内侯。
牵嘉为牵招长子,其弟牵弘历任扬州刺史、凉州刺史,其子牵秀官至平北将军。牵嘉与西晋司徒李胤为同母异父关系,其生平事迹主要记载于《三国志》及《晋书》中。
其子为牵秀,西晋的平北将军。
史书记载
《三国志 魏书二十六 列传第二十六》
《晋书 卷六十 列传三十》
次子
牵弘,(生卒年不详—公元271年),安平郡观津县(今河北省武邑县)人 。魏晋时期将领,雁门太守牵招第二子。
个性刚毅,颇有父风。曹魏景元年间,累任陇西太守,抵御蜀将姜维进攻。跟随邓艾灭亡蜀国,拜蜀郡太守,迁振威护军。西晋建立后,出任扬州刺史,击退东吴将领丁奉的进攻,调任凉州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