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振国看着画面里那些怀疑人生的天之骄子,太阳穴一跳一跳的。
“王校长,这么搞……会不会太过了?”
“这批孩子可都是从哈佛、麻省抢回来的宝贝疙瘩,万一真把他们逼走了,那损失可就大了!”
王谦头也没抬,目光落在桌上一份文件上,文件标题是四个烫金大字:《“211工程”高校申报材料》。
“过?”
王谦把文件往前推了推。
“老钟,我们的目标是什么?”
钟振国一愣,看到那份文件,呼吸都急促了几分,眼中燃起一团火。
“冲刺211……”
“对。”王谦站起身,走到巨大的落地窗前,俯瞰着整个生机勃勃的校园。
“神农一号,解决了军粮和国家粮食安全隐患,这是我们和军方、国家绑定的根基。”
“愚公一号,打破了西方封锁,这是我们在工业界的立身之本。”
“一千个全球顶尖的天才学生,这是我们的未来。”
王谦转过身,看着钟振国,一字一句。
“万事俱备。这所学校,不能再顶着一个‘职业技术’的帽子了。”
“我要它成为真正的‘海城科技大学’,名正言顺的211!”
钟振国浑身的血液都热了起来,他重重一拍桌子,仿佛立下军令状。
“干了!”
“我这就动用所有人脉,把申请递上去!我就不信,凭我们现在的分量,他们敢不批!”
得益于海科大如今在军方和国家层面的巨大声望,钟振国递交的申请材料,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被受理。
市里一路绿灯,直接上报到了省教育厅。
三天后,一支由省教育厅组织的专家评审组,浩浩荡荡地开进了海城科技大学。
带队的组长,是夏华大学的荣休老教授,顾延舟。
此人在省内学术界德高望重,出了名的思想守旧,尤其看重所谓的“学术底蕴”,对所有职业院校都抱着一股天然的轻视。
他一下车,看到气派的校门和崭新的大楼,就先皱了皱眉,对身边的副手低声说了一句:“暴发户气象,没有半点书香门第的沉淀。”
考察开始。
第一站,就是机械学院的实训厂房。
一进门,一股浓烈的机油味混合着金属粉尘的气息扑面而来,耳边是锉刀摩擦钢块发出的“沙沙”声。
顾延舟的眉头皱得更紧了。
他看着上百个学生,人手一把锉刀,正在埋头打磨一个方形钢块,动作笨拙,满头大汗。
“林院长。”顾延舟的声音带着毫不掩饰的质疑,“这就是你们的教学?都什么年代了,还用这种手工作坊式的原始方法?最先进的五轴数控机床呢?”
林振华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工装,双手背在身后,声音嘶哑地回答:“机器是死的,人是活的。手上的功夫,才是根本。”
顾延舟旁边一个来自德国的天才新生,正是之前抱怨过的一员,此刻仿佛找到了知音,立刻用生硬的中文附和道:
“顾教授说得对!林院长,这种训练是低效率的!我的国家,一个学徒用三天就能学会操作机床,完成比这精确一百倍的工件!”
林振华看了那个德国学生一眼,没说话。
他走到那学生面前,拿起他桌上那个已经打磨得颇具雏形的钢块,对着灯光看了看。
“你觉得这个不错了?”
德国学生骄傲地挺起胸膛:“当然,我已经尽力做到最好了。”
林振华没再理他,从口袋里摸出一颗自己打磨的钢珠。
那颗钢珠只有拇指大小,但在厂房昏暗的灯光下,却仿佛自身就是一个光源,表面光滑如镜,反射出周围扭曲的人影,完美得像一件艺术品。
他将这颗钢珠,轻轻放在那个德国学生打磨的、自以为平整的钢块表面。
下一秒,钢珠竟自己缓缓地,朝着一个方向滚动起来,最后停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
全场哗然。
一个肉眼看不见的斜面,被这颗完美的钢珠无情地揭示了出来。
“机器能告诉你这里高了千分之一毫米吗?”
林振华拿起一把最普通的锉刀,对着钢珠停下的位置,只轻轻地,锉了三下。
“沙、沙、沙。”
声音轻微得如同耳语。
他吹掉粉末,再次将钢珠放在原来的位置。
这一次,钢珠纹丝不动。
静止得,如同焊死在了上面。
那个德国学生的面色,从骄傲到通红,再到一片惨白。
他看着林振华,像在看一个怪物。
顾延舟的脸色也变得有些难看,他哼了一声,强行挽回颜面:“雕虫小技罢了!这是工匠的技艺,不是科学家的学问!我们要培养的是工程师,不是高级钳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