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境之中,分子链断裂又重组,纤维网格以无数种方式排列,固化反应在模拟的极端环境下反复进行……时间在加速流逝,失败的数据如同雪片般累积。秦念的精神力在急速消耗,额角渗出细密的汗珠。
不知过了多久,她猛地睁开眼,瞳孔深处闪烁着过度运算后的疲惫与一丝突破的锐光。
“有一个方案。”
她的声音有些沙哑,拿起粉笔,在会议室的黑板上写下了一连串复杂的化学式和工艺参数,“……关键在于,在环氧树脂改性过程中,引入一种特殊的纳米级增韧剂,并采用‘石英纤维\/高强度玻纤’混杂编织作为增强体。
最核心的,是固化阶段的三段式变温变压工艺,以及最后一道兼具透波和防护功能的特种涂层。”
她描述的方案,涉及多个前所未闻的化工概念和精细到苛刻的工艺控制点。会议室里一片寂静,几位材料工程师面面相觑,脸上写满了“这不可能”。
“秦工,”一位资深材料工程师忍不住开口,“您这个纳米增韧剂……国内根本没有生产概念。还有这个三段式固化,对设备控温精度要求是±0.5摄氏度,我们现有的热压罐根本做不到!这……这太理想化了。”
“没有概念,我们就创造概念!设备达不到精度,我们就改造设备!”秦念的语气斩钉截铁,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决绝,“这是目前理论上唯一可行的路径。所有责任,我来承担!”
“星火”研究所的潜力被压榨到极限。机械车间在总工黄瑜的带领下,开始对老旧的热压罐进行“魔改”,加装高精度传感器和新型加热元件。化学实验室里,秦念亲自带队,如同中世纪的炼金术士,在无数刺鼻的气味中,反复合成、测试着那种只存在于理论中的“纳米增韧剂”和特种涂层配方。
失败,失败,还是失败。
不是增韧剂分散不均导致材料内部产生缺陷,就是涂层附着力不够,在模拟风沙实验中成片剥落。
实验室里的气氛越来越压抑,团队成员眼中开始出现怀疑和沮丧。
“念工,我们已经失败了四十九次了……”一个年轻的实验员看着又一次失败的涂层样本,声音带着哭腔。
秦念的脸色苍白,但眼神依旧坚定。她拿起那块失败的样本,仔细观察着剥落的痕迹:“失败告诉我们,之前的分散工艺和基底处理都不对。调整超声波分散参数,并且,在喷涂涂层前,增加一道等离子体表面活化处理。”
“可是……等离子设备我们也没有啊!”
“那就自己做!”
秦念的声音带着一丝嘶哑,“用高频高压放电原理,设计一个简易的常压等离子体喷枪!吴工,这个交给你,三天内我要看到原型机!”
所有人都被她的执着和近乎疯狂的投入震撼了。没有人再抱怨,只能咬着牙,跟着她继续冲向那看似遥不可及的目标。
第五十七次试验。
当那块经过等离子处理、喷涂了新型配方涂层的复合材料测试板,从模拟了风啸岭极端环境的老化试验箱中取出时,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测试员将板子固定在力学性能试验机上,数据开始跳动……强度,超标百分之十八!
接着是透波测试室……透波率,优于设计要求百分之三点五!
最后是耐候性检测报告……各项指标衰减,均在允许范围内!
成功了!
短暂的死寂之后,实验室里爆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声,有人甚至激动地抱在一起,流下了眼泪。
这块看似普通的灰黑色板材,其意义无比重大。它意味着,“天眼”拥有了完全自主的“中国视网膜”!
消息传到风啸岭,正在与严酷自然和无形敌人搏斗的建设者们,士气大振。
老马抚摸着那块紧急送来做示范的样品,感受着那光滑而坚韧的质感,咧开嘴,露出被风沙磨损的牙齿:“嘿!这玩意儿,带劲!咱们这‘眼睛’,肯定能看得倍儿清楚!”
然而,陆野接到这个消息时,脸上却没有多少喜色。他看着地图上依旧活跃的“幽灵”信号标记,眼神冰冷。
材料的突破,意味着“天眼”即将进入最关键的阵面吊装阶段。
敌人,绝不会坐视。
“织网”,必须张得更开,收得更紧。
真正的风暴,或许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