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多个呕心沥血的日日夜夜。
当“锐眼一号”的最终版设计图纸——那包含了数百万个晶体管、数十层掩模版的庞大GdSII文件,经过前后端设计团队反复交叉检查、严格的形式验证和sign-off流程确认无误,
准备被刻录进磁带,送往国内目前工艺水平最先进(尽管与国际顶尖仍有差距)的半导体生产线进行首次“流片”(tape-out,即试生产)时,整个设计团队的人几乎都瘦了一圈,眼窝深陷,
但他们的眼神,却亮得如同夜空中最璀璨的星辰,里面充满了疲惫、更充满了创造奇迹后的自豪与期待。
负责芯片物理设计的王工程师,拿着那份沉甸甸的、承载了数百人智慧和心血的最终设计数据,手都在微微颤抖。
他知道,这盘磁带上记录的,不仅仅是冰冷的电路图形,更是“天眼”能否在未来看得更远、更清、更快的希望所在,是国家天空安全的一块关键拼图。
“放心吧,老王。”
秦念看着他,语气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肯定,“这已经是我们集合当前所有智慧、在现有条件下能做到的,最优、最极致的设计。
我们已经做到了能力的边界。剩下的,就要交给国徽照耀下的、我们自己的工艺线上的同志们了。”
流片的过程,同样充满了未知的悬念和无声的祈祷。每一次精密的光刻,每一次苛刻的离子注入,每一次复杂的刻蚀与薄膜沉积……
生产线上每一位老师傅都知道这份任务沉甸甸的分量,他们拿出了压箱底的技艺和十二万分的小心,精益求精,力求完美。
一个多月后,消息终于从生产线传来。首批流片样品完成封装和初步的老化测试,被小心翼翼地护送返回“星火”研究所。
在戒备森严的芯片测试实验室内,气氛紧张得几乎凝固。那颗看起来其貌不扬、比指甲盖还要小巧的芯片,被测试工程师用特制的真空吸笔,极其谨慎地安装到精心设计的、布满精密探针的测试板上。
当电源接通,示波器的屏幕上稳定地跳出规整的时钟和电源波形,逻辑分析仪开始捕捉到预设的、奔腾不息的数据流时,整个实验室先是死一般的寂静,随即猛地爆发出压抑不住的、狂喜的欢呼!
“报告!所有电源域电压正常!纹波系数优于设计指标!”
“核心时钟与锁相环(pLL)锁定稳定!jitter(抖动)在允许范围内!”
“基础指令集测试……全部通过!功能正常!”
“运算单元阵列基准测试……峰值性能达到设计指标的百分之九十八!远超预期!”
“数据吞吐量测试……持续带宽超标百分之五!瓶颈不在芯片!”
“功耗……满载功耗低于预算百分之十!”
成功了!“锐眼一号”dSp芯片,第一次流片,就取得了远超所有人预期的、近乎完美的成功!
虽然这仅仅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后续还有更加严苛的可靠性测试(htoL)、长时间稳定性测试、高低温环境适应性测试,以及最关键的、与“星河二号”主系统的联调集成测试,但这无疑是一个震撼性的、里程碑式的胜利!
它雄辩地证明了“异构计算”技术路线的巨大潜力和正确性,证明了“星火”团队完全有能力、有魄力设计出达到世界级水平的专用处理芯片!
一颗完全自主设计、针对国家最尖端战略装备需求的高性能、高能效专用dSp芯片,其意义,在某些层面上,甚至比“争气芯”通用处理器本身更加重大和深远!
这意味着,在核心的信息处理装备领域,我们正在开辟一条属于自己的、不受制于人的新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