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眼一号”首次流片成功的消息,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一块巨石,在“星火”研究所内部激起了巨大的波澜。
但作为总设计师的秦念,脸上却看不到丝毫松懈。
她比任何人都清楚,实验室的温床与风啸岭那个“电磁地狱”以及未来实战的严酷要求之间,隔着怎样一道天堑。
庆功?为时尚早。
“立刻进行极限环境测试模拟。”
秦念的命令清晰而冷静,没有给团队任何缓冲时间,“我要的不是它在舒适区的数据,而是它在风啸岭的低温、高湿、强电磁干扰三重地狱模式下的生存能力和性能表现!”
总工一声令下,整个测试团队如同精密仪器般高速运转起来。
一间经过特殊改造、能够模拟极端环境的高标准实验室被启用。当那颗承载了无数人心血的“锐眼一号”芯片被小心翼翼地置入测试舱,环境参数开始向着风啸岭的恶劣条件靠拢时,所有透过观察窗凝视的内部人员,都不自觉地屏住了呼吸。
低温循环系统启动,舱内温度骤降至零下四十度,芯片金属封装表面瞬间凝结出一层厚厚的白霜,仿佛给它披上了一件冰甲。
与此同时,高湿度系统喷出冰冷的水汽,模拟风啸岭终年不散的浓雾湿气。
最要命的是强电磁干扰系统——多台大功率干扰器同时工作,发出低沉的嗡鸣,释放出覆盖宽频段的电磁噪声,如同无形的风暴,疯狂冲击着芯片内部脆弱的信号链。
监控屏幕上,原本稳定清晰的各项参数曲线开始出现波动!
“报告!核心电压出现微小纹波!”
“温度过低导致载流子迁移率下降,关键路径时序出现纳秒级偏差,接近设计余量极限!”
“强干扰背景下,锁相环(pLL)输出出现轻微抖动,有瞬时失锁的风险!”
测试工程师的声音透过通讯器传来,带着难以掩饰的紧张。每一个微小的异常,都可能意味着芯片在真实环境下的失效。
现场气氛骤然凝固,仿佛连空气都停止了流动。几位参与了核心设计的年轻工程师脸色发白,手心冒汗,难道数百个日夜的心血,就要在这最后一道关卡前功亏一篑?
就在这令人窒息的压力顶点,秦念的声音依旧平稳得如同磐石:“启动应急预案b。加载‘抗冻’与‘抗干扰’联合固件补丁,激活内置的‘环境自适应’模块,强制提升时钟数据恢复(cdR)电路和自适应滤波器的强健模式等级。”
这是她在芯片架构设计阶段,凭借超前眼光和系统知识库支持,力排众议嵌入的“后门”——一套能够根据实时监测到的环境参数(温度、湿度、信噪比),动态调整内部偏置电压、滤波器系数、锁相环带宽等关键参数的智能应急机制。
当时还有保守派工程师认为这是多此一举,增加了设计复杂性。
此刻,这“多此一举”成了救命稻草。
指令通过专用接口下达,一段精心编写的固件代码被迅速刷入“锐眼一号”深处。几秒钟后,在众人焦灼的注视下,监控屏幕上那原本微微颤抖、代表信号质量的眼图,如同被一只无形而稳定的大手轻轻抚平,迅速恢复了清晰、开阔的形态!
旁边那条代表误码率的曲线,更是应声下跌,不仅回到了安全阈值之内,其数值甚至比在常温常压、无干扰环境下的测试结果还要优秀一丝!
“稳住了!完全稳住了!”测试负责人死死盯着屏幕,声音因激动而带着明显的颤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