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夜莺”起飞(2 / 2)

他仿佛一夜之间,从那个意气风发的科研新锐,变成了一个谨小慎微、心事重重的普通职员。

几天后,按照精心设计的剧本,一个“偶然”的机会,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一颗石子,适时地出现了。

一位与“太平洋交叉学术基金会”有着长期密切合作、在国际计算机架构领域享有盛誉的英国剑桥大学教授——亚历克斯·罗素,来华进行短期学术访问。

除了官方安排的交流活动,罗素教授以其性格开朗、热衷与各国学者进行非正式交流而闻名。他通过使馆文化处,在市内一家格调高雅、

以外文原版书籍和学术氛围浓厚着称的涉外书店——“思南书阁”,举办了一场小型的、开放式的讲座,主题正是“后摩尔时代计算机体系结构的新趋势”。

这个讲座的信息,通过一个看似无关的、面向本市科技爱好者的邮件列表被散发出去。

而吴思远,“恰好”在那天轮休,“恰好”订阅了那个邮件列表,“恰好”对这个前沿主题抱有浓厚的兴趣。

于是,他换上了一身普通的休闲装,独自一人乘坐地铁,来到了位于使馆区附近的“思南书阁”。

讲座在书店二楼的开放式区域举行,听众不多,约二三十人,多是高材生、外企工程师和一些外国面孔。

吴思远选择了一个靠后的位置坐下,安静地听着。

罗素教授学识渊博,演讲风趣,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国际学界的最新动态。

吴思远听得非常专注,手指无意识地在膝盖上轻轻敲击,仿佛在模拟着某个算法流程。

到了自由提问环节,前面几个问题都比较常规。

轮到吴思远时,他深吸一口气,举起了手。他用流利而地道的英语,提出了一个关于异构计算系统中,非一致性内存访问(NUA)模型在极端负载下性能瓶颈与潜在优化路径的问题。

这个问题角度刁钻,直指当前研究的一个难点,其展现出的理论深度和对细节的把握,立刻让讲台上的罗素教授眼睛一亮。

“一个非常精彩的问题!”

罗素教授扶了扶眼镜,饶有兴致地看向后排这个看起来有些沉默的东方年轻人,

“这涉及到硬件与编译器协同设计的深水区。请问阁下是在哪个机构高就?看来是同行。”

吴思远按照预定的脚本,含糊地回应:“我只是一个对计算机科学感兴趣的普通研究者。”他刻意回避了“星火”研究所的名字。

讲座结束后,意犹未尽的听众们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讨论,或者去书架区浏览书籍。罗素教授则被几个人围着继续交谈。

吴思远则“恰好”走到了附设的咖啡角,点了一杯美式,在一个靠窗的位置坐下,目光似乎被窗外车水马龙的街景所吸引,但微微蹙起的眉头,却显露出他内心的不平静。

过了一会儿,罗素教授摆脱了其他人的包围,端着咖啡,很“自然”地走到了吴思远旁边。

“介意我坐这里吗?”罗素教授笑容和煦。

吴思远似乎有些意外,略显拘谨地点了点头:“当然,请坐,罗素教授。”

一开始,吴思远表现得礼貌而克制,回答简短。

罗素教授则巧妙地避开了敏感的身份探询,转而谈起刚才讲座中提到的一些国际顶尖研究组的最新论文和开源项目,这些都是国内网络环境下难以即时获取,或者关注度不高的前沿信息。

他言辞中充满了对学术无国界、自由探索精神的推崇。

随着话题的深入,吴思远似乎被触动了心事,话渐渐多了起来。

他先是谨慎地附和着罗素教授的观点,随后,在罗素教授看似无意的引导下,他“不经意”地流露出了对现状的不满。

“有时候,看到这些最新的讨论,会觉得……有些遗憾。”

吴思远的声音低沉下去,手指摩挲着温热的咖啡杯壁,“国内的环境,相对还是封闭了些。很多想法,需要经过层层审批,顾虑太多,很难真正接触到最前沿的实践。

“吴,你的见解非常独到!呆在现在的位置,实在是才华的浪费!”罗素教授压低声音,带着一种惋惜,“你应该有更大的舞台,与世界级的同行交流!”

临别时,罗素教授“热心”地在一张便签上写下了一个海外知名学术论坛的网址和一个需要邀请才能注册的版块名称,塞到吴思远手里,意味深长地说:

“这里有一些真正前沿的讨论和资源,或许能给你打开一扇新的窗户。

保持联系,年轻人,你的潜力不应该被埋没。”

吴思远接过便签,手似乎微微停顿了一下,脸上闪过一丝复杂的挣扎,最终化为一声低低的“谢谢”,将便签小心地收进口袋,仿佛握住了一丝微弱的希望之光。

这一切看似偶然的相遇和对话,都在陆野安排的、位于书店对面建筑物内的远程监视点和隐藏在吴思远身上的微型录音设备下,清晰地记录了下来。

鱼饵,已经带着精心调制的、充满“怀才不遇”气息的味道,被小心翼翼地抛入了目标水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