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泄密”的艺术(2 / 2)

他飞快地翻看着,心脏咚咚直跳。“有源相控阵”、“多目标追踪”、“抗饱和攻击”、“反应时间小于x秒”……每一个词都砸在他心坎上。后面提到的“t\/R组件成品率低得可怜”、“核心芯片需要特殊进口材料(已经断了)”、“散热系统顶不住长时间工作”这些难题,更是让他像抓住了救命稻草!

这些困难,正好解释了为啥这项目如此保密,也解释了为啥要在“风蚀谷”急着测试!所有线索都对上了!

巨大的恐惧和更大的贪心拧在一起。

“夜鸦”小组失联了,他知道自己离暴露不远,这份情报可能是他最后的护身符,甚至是换来下半辈子荣华富贵的支票。他强压住激动,从抽屉隐蔽处取出那台比火柴盒略大的微型胶片相机,熟练地对准文件关键页面,按下了快门。

微弱到几乎不存在的“咔嚓”声,在他听来却如同惊雷。拍完后,他把文件夹小心翼翼地藏在自己办公桌一堆废纸

他决定赌一把,必须尽快把东西送出去。

他压根不知道,自己这一系列异常举动,早已落入了另一张更传统的监控网。

在冯建国办公室斜对面的一间空闲会议室里,安全部门的技术人员通过门板上一个经过巧妙伪装的、针孔大小的观察镜,用一台配备了长焦镜头的16毫米电影摄影机,手动记录下了他走廊捡文件、以及返回办公室时那一瞬间不自然的、快速关门的身影。

同时,在冯建国办公室窗户斜对面百米外的另一栋建筑内,另一个监控小组使用高倍率望远镜,清晰地观察并记录了他回到座位后,急切地翻阅文件、并使用微型相机拍照的全过程。

而在档案室和走廊,数名伪装成文书和维修工的安全人员,则用他们的眼睛和大脑,记下了冯建国在“意外”发生前后所有的细微表情和动作。

安全部门的监控中心里,老周和陆野面前摆着的不是视频屏幕,而是刚刚冲洗出来的、有些模糊但关键动作清晰可见的连续胶片帧,以及观察员用速记符号记录的详细报告。

“观察点确认,目标‘捡拾’并‘翻阅’了诱饵文件。”

“远端点确认,目标对文件进行了‘拍摄’。”

“综合判断,鱼已接触并吞食诱饵,反应符合预期。”老周放下报告,对着通讯器低声说,“‘捕鸟蛛’网动了,各单元保持静默,盯紧‘信使’,准备顺藤摸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