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鸟蛛”行动的重心,从技术造假转向了更考验耐心的心理战和渠道运作。安全部门的老周、军方的陆野,和研究所的赵康、秦念通力配合,开始小心翼翼地布网。
一次小范围的秘密会议上,老周首先定了调子:“冯建国现在就是摆在明面上的棋子,但也最好用。他对‘鹰眼’、‘蜂鸟’的核心技术摸不着边,但对所里的项目动向、钱怎么花、谁在负责啥,门儿清。
最关键的是,‘夜鸦’失联,他现在是热锅上的蚂蚁,急着想立一功保住自己。这时候给他点‘真材实料’,他肯定拼了命咬钩。”
“得给他设计个‘恰到好处’的意外,”赵康接话,“得让他觉得,是靠他自己的‘本事’和‘门路’搞到的情报,绝不能让他起疑是咱们喂到嘴边的。”
陆野从军事角度提了建议:“光有纸面东西不够真。得让这个‘炮兵雷达’项目看起来像那么回事。我协调了‘风蚀谷’备用试验场,近期会让工兵部队进去,干点符合建大型雷达站的活儿,比如挖电缆沟、夯地基、盖带屏蔽的临时机房。再弄几台伪装过的重卡和雷达车在附近晃悠,故意漏点风声。”
秦念想了想,补充道:“技术层面也能再放点烟雾弹。可以让李工他们用个人研究的名义,在下一期内部期刊上,发一两篇讨论相控阵雷达信号处理基础算法的文章,只谈前沿方向,不碰核心。这样既能显得我们所在这块儿很活跃,又不会真漏底。”
老周点点头:“虚实结合,多层铺垫,挺好。针对冯建国的具体方案是:我们把一份处理过的《‘雷霆’-x型项目阶段性简报》(当然是假的),混进一批要送去档案室扫描的过期档案里。这批档案数量大,管理上容易出岔子。我们会安排个‘毛手毛脚’的文书,搬东西的时候,‘一不小心’把装这份简报的文件夹掉在冯建国办公室门口的走廊上。”
“时间呢?”陆野问。
“就选在‘风蚀谷’那边动静最大的时候。”老周眼里闪着光,“等他捡到这份文件,再结合他可能听到的试验场风声,看到的内部文章,所有线索在他脑子里一串,自然就信了。他会认定自己挖到了‘星火’藏得最深的宝贝。”
计划敲定,各方悄无声息地动了起来。
没过几天,“风蚀谷”那片平时鸟不拉屎的地方,突然“热闹”了。工兵部队的卡车进进出出,尘土飞扬。晚上,探照灯的光柱还把天划亮,虽然只是模拟施工照明,但在远处盯着的人眼里,这分明就是在搞见不得光的夜间作业。
新一期的期刊也按时出来了,李文军用化名写的《基于自适应滤波的雷达杂波抑制算法初探》被塞在一个不显眼的角落,内容够专业,懂行的人一看就知道有料。
这天下午,档案室通知各科室清理旧档案。搬运工抱着成摞的文件经过冯建国门口时,一个小战士脚底一滑,手里的文件撒了一地。
旁边人赶紧帮忙收拾,大部分很快捡了回去。可偏偏一个贴着“内部参考 - 项目简报”的蓝色文件夹,哧溜一下滑进了冯建国虚掩的门缝底下。
等外面消停了,冯建国疑惑地捡起文件夹。他本能地左右看看,迅速关上门反锁。当他打开文件夹,看到《“雷霆”-x型炮兵侦察雷达项目阶段性简报》的标题,以及后面那些让他心跳漏拍的性能参数和刺眼的“技术瓶颈”描述时,呼吸立刻粗重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