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从历史经验入手,列举汉唐边防政策的得失,又结合本朝实际,提出以守为攻、富民强兵之策。
......与其劳师远征,不如固守要冲;与其加赋敛财,不如轻徭薄赋。边地之民安居乐业,则敌寇无隙可乘;中原之仓廪充实,则军需无匮乏之忧......
他的策论层层递进,既有宏观谋略,又有具体措施,甚至详细计算了屯田养兵可节省的军费开支。
数字精确到令人咋舌,显示出他对户部财政的了如指掌。
此人莫非有亲戚在户部任职?参知政事刘彦低声询问身旁的同僚。
“不知呢,不过看着不像。”同僚答。
主要是沈昭太面生了,不像京城人士。
得到否定回答后,刘彦捋须感叹:未曾想布衣之中,竟有如此精通财政之人。
几个大臣亦对沈昭赞赏不已,看来此子定能上前三甲。
午时三刻,殿试结束。
贡士们依次退出,沈昭走在最后,步履稳健,不因考试结束而显丝毫松懈或轻狂。
离开皇宫,望着蓝空中的白云,沈昭松了口气。
终于结束了,如今就是等待结果了。
......
三日后放榜,三百名贡士再次齐聚崇政殿。
这次气氛更为紧张,人人都想知道自己的名次。
礼部尚书展开黄榜,高声唱名:天禧十三年,科殿试一甲第一名——沈昭!
殿中顿时一片哗然。
多少世家子弟、名门之后,竟被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寒门学子夺了魁首!
沈昭却无半分骄矜之色,他稳步出列,行至御前,跪拜行礼:臣沈昭,叩谢陛下隆恩。
皇帝细细打量着眼前的年轻人。
沈昭约莫二十一二岁年纪,眉目清朗,举止从容,虽衣着简朴,却自有一股清华之气。
爱卿平身。皇帝和颜悦色道,朕观爱卿诗赋,以栽木喻治国,见解独到。尤其是欲木之长,必固其根;欲国之安,必厚其民一句,深得朕心。
沈昭再拜:陛下圣明。臣不过拾先贤牙慧,何敢当陛下谬赞。
皇帝微微一笑:爱卿过谦了。朕再问你,策论中你主张削减西北驻军,改为屯田自给,就不怕边防空虚吗?
殿中顿时安静下来。
这是对状元的当面考校,若应对不当,恐有变故。
沈昭不慌不忙,拱手答道:回陛下,臣非主张削减边军,而是改变供养方式。昔日赵充国在河西屯田,省转运之费,养精兵万人。今若效仿,择要害处屯田,以战养战,不但不减军力,反可增兵源。
且臣细算过,若在鄜延、环庆二路试行,每年可节省粮饷三十万石,足够再养精兵五千。此消彼长,实为增强边防之策。
他语气平和,却字字铿锵,数据确凿,令人无从反驳。
皇帝眼中闪过赞赏之色,转头对身旁的宰相崔赫道:丞相,你以为如何?
崔丞相拱手:沈昭之策,臣以为可试行于一二州郡,观其成效。
皇帝点头,又看向沈昭:爱卿年纪轻轻,为何对边事如此熟悉?
沈昭恭敬答道:臣早年游学曾到边关,亲见边民疾苦,后读书明理,常思报国之策。后又得恩师郑老指点,他亦是这般主张。此次殿试前,臣曾走访多位边关老卒,询问边防实情,故有所知。
“恩师何人?”有人疑问。
沈昭答:“苏州郑郢,曾担任三品转运使,还是崔丞相的岳父。”
崔丞相一听,诧异了下,原来这是自己岳父的学生!
难怪难怪!
其他人听后也咂舌。
这么说,皇帝有印象了,“原来是他呀,郑老先生可真厉害,不但出了崔丞相这个状元,又带出了沈卿你!”
崔丞相听闻沈昭与自己老师兼岳父有关,眼里顿时多了几分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