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古碑残咒(1 / 2)

说书老人今夜未持外物,只是将双手虚拢在嘴边,对着油灯长长吐出一口气,那气息竟在昏黄光晕中凝而不散,隐约形成一个模糊的符咒形状,旋即消逝。“傀儡戏终,人偶两忘。今夜,老朽不说戏,不说偶,只说一个名字,一段咒语,一场因声招魂、名裂魂销的……唤灵之祸。”

寒窗苦读的书生柳慕贤,为求清静,借住在城外山间一座废弃的书院。书院年代久远,残破不堪,唯后院立着一块半截入土的青石古碑,碑文斑驳,难以辨认。柳生闲来无事,常以拓印碑文为乐,借此揣摩古意。

这日黄昏,他清洗碑上青苔,借着最后的天光,发现碑阴(背面)刻着几行极其细小的、非篆非隶的古怪文字,旁边还配有云纹鸟迹般的图案。他好奇心起,费尽心力将文字拓下,带回房中灯下细究。那些文字拗口艰涩,似咒非咒,似偈非偈,反复吟诵,只觉音节古怪,拗口非常,其中反复出现一个类似人名的词——“玄奚”。

柳生只当是古人留下的某种修身养性的口诀或是道家咒语,并未深究。只是夜深人静、读书困倦时,会无意识地低声念诵几句,觉其音节铿锵,能提神醒脑。他并未察觉,每当他念诵之时,油灯的火苗便会莫名摇曳,窗外风声也似有呜咽相和。

如此过了数日。一晚,柳生读书至深夜,窗外月隐星稀,万籁俱寂。他又习惯性地低声念起那碑上咒文,当念到“玄奚”二字时,声音稍大了些。话音刚落,书房门轴忽然发出“吱呀”一声轻响,竟自行缓缓开了一道缝!

一股阴寒之气随之涌入,吹得书页乱翻,灯焰骤缩成豆。柳生心中一凛,抬头望去,只见门缝外黑暗中,隐约立着一个极淡的白影,身形模糊,似是个女子轮廓,正无声无息地“看”着他。

柳生吓得汗毛倒竖,厉声喝问:“何人装神弄鬼?”那白影闻声,竟向前飘近了些,门缝开得更大了些。借着微弱的灯光,柳生似乎看到一张惨白浮肿、双目空洞的脸,嘴唇微张,似要言语,却只发出“嗬……嗬……”的气流声。

柳生魂飞魄散,抓起案头砚台砸去!砚台穿过白影,砸在门板上,发出一声闷响。那白影受此一惊,倏然消散,阴寒之气也随之退去。柳生惊魂未定,一夜无眠。次日查看,门外并无足迹,只有一股若有若无的、如同水底淤泥的腥气。

柳生始知那碑文绝非善物,恐是招魂引鬼的邪咒。他将拓片焚毁,不敢再念。然而,为时已晚。那晚之后,怪事接踵而至。

他时常在眼角余光瞥见那白影一闪而过;夜深人静时,会听到极轻微的、如同湿脚踩在地上的脚步声在房外徘徊;书案上的笔墨纸砚,常在他离开后莫名移动位置。更可怕的是,他发现自己有时会无法控制地、无意识地低声重复“玄奚”这个名字,尤其是在他心神不宁或疲惫之时。

仿佛那个名叫“玄奚”的魂灵,已经通过名字的呼唤,与他建立了一种无形的联系,正一步步试图侵入他的生活,甚至……他的身体。柳生精神日渐萎靡,面色青白,眼窝深陷,如同大病一场。他试图逃离书院,可无论走到哪里,那种被窥视、被跟随的感觉如影随形。

柳生知道自己惹上了大麻烦,寻常法子恐难解决。他想起城中有一位隐居的、据说懂得方术的老道士。他拖着虚弱的身子,备足厚礼,前去求救。

老道士听罢缘由,又看了柳生气色,叹道:“公子这是被‘名咒’缠上了。那‘玄奚’,想必是古时含怨而死的幽魂,其名带有极强的执念与怨气。你无意间念动咒文,呼唤其名,便如同黑夜中点灯,将她引了过来。如今她已记住你的气息,寻常驱邪之法,难伤其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