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墨傀儡(1 / 2)

说书老人用指甲轻轻弹了弹茶杯,发出一声脆响,将众人从“真心镜”的寒意中惊醒。他如同从古井深处的声音传来:“镜中幻影,真假难辨,终是害人害己。今夜,我们不说镜,来说一方砚台——一方能让人下笔如有神,却专噬书生骨血的‘灵砚’。”

永州才子柳青源,虽有满腹才学,却时运不济,屡试不第。眼看家道中落,连赴京盘缠都难以凑齐,心中苦闷至极。这日,他在城外荒山散心,排解愁绪,不觉走入一片荒废多年的古墓群。

时近黄昏,阴风惨惨。柳青源心中发毛,正欲离去,脚下却被一物绊倒。拾起一看,竟是一方紫黑色的古砚。那砚台造型古朴,入手沉重冰凉,砚堂深邃,隐隐有暗光流动,更奇的是,砚边天然生有一道血红色的纹路,如同泪痕。

柳青源虽觉此物来自坟茔,有些不祥,但爱其古拙,又思及自身落魄,或许是个机缘,便鬼使神差地将砚台揣入怀中,匆匆下山。

是夜,他灯下苦读,想起前程渺茫,不由得悲从中来,一滴清泪恰好落在砚台那道血痕之上。诡异的是,泪水瞬间被砚台吸收,那血痕仿佛活过来一般,微微亮了一下。柳青源并未在意,磨墨铺纸,准备作篇文章抒发胸臆。

谁知下笔之时,竟觉文思泉涌,往日滞涩之处豁然开朗,字字珠玑,妙笔生花。一篇《穷途赋》写得是荡气回肠,将自己怀才不遇的悲愤渲染得淋漓尽致。写罢,连他自己都惊叹不已,觉得此文远超自己平日水准。

“莫非……是这方砚台之功?”柳青源捧着古砚,惊疑不定。贪念一起,便将那不祥的预感抛诸脑后。

此后,柳青源每次作文,必用此砚。果然篇篇皆是锦绣文章,不仅辞藻华美,更难得的是立意新奇,情感充沛,足以动人肺腑。他的诗文稿渐渐流传出去,竟在士林中博得了不小的名声,连一些名士大儒都对他刮目相看,称其为“遗珠之才”。

先前对他爱答不理的富商乡绅,如今也纷纷登门结交,赠金送银。柳青源一扫往日阴霾,志得意满,开始频繁出入诗会文宴,高谈阔论,接受众人的恭维。他不再满足于仅仅作文,更开始用这方砚台,为达官显贵撰写寿序、墓志,换取丰厚的润笔费。

然而,他渐渐发觉有些不对劲。自己似乎越来越离不开这方砚台了。一旦离开它,便觉头脑空空,连最简单的句子都组织不起来。而且,他发现自己过去的许多记忆开始变得模糊,尤其是那些年少时纯真快乐、与功名利禄无关的片段,仿佛被什么东西一点点抹去了。

更让他心悸的是,他偶尔在深夜对着砚台磨墨时,会恍惚听到极细微的啜泣声,那砚台上的血痕,也似乎越来越鲜艳欲滴。

这年秋天,柳青源携砚入场。有宝砚相助,他下笔千言,如有神助,自觉考卷完美无瑕。放榜之日,果然高中经魁,名动一时。

捷报传来,宾客盈门,柳青源醉倒在众人的奉承之中。是夜,他做了一个怪梦。梦中,一个身着前朝服饰、面容模糊的清瘦书生,正伏案疾书,状若疯魔。那书生时而狂笑,时而痛哭,最后竟一口鲜血喷在砚台上,气绝身亡。临死前,他喃喃道:“文章误我……虚名累我……魂魄尽付于此砚矣……”

柳青源惊醒,冷汗直流,再看枕边那方古砚,在月光下泛着幽幽紫光,那道血痕狰狞如血管。他心中恐惧,第一次生出将此砚丢弃的念头。

可当他拿起砚台走到井边,却发现自己手臂僵硬,无论如何也松不开手。那砚台仿佛长在了他手上,一股阴冷的气息顺着手臂蔓延全身,脑海中响起一个充满诱惑又带着威胁的声音:“柳郎……你我已是一体……弃我,便是自毁前程,打回原形……你甘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