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朱门雪(2 / 2)

崔?眼观鼻,鼻观心,对周遭目光恍若未觉,只是按照引路内侍的指引,站到了相应品级官员应在的位置。他能感觉到,有几道目光尤其锐利,如同实质般钉在他背上。其中一道,来自文官班列最前方,那位身着紫色蟒袍、面容清瘦、眼神却深邃难测的老者——当朝宰相,夏竦。另一道,则来自武官班列中一位身材魁梧、面色沉毅的中年将领,那是枢密副使丁度。还有一道,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关切,来自站在殿前侍卫班列前方的叶英台,她已换上了皇城司副都指挥使的崭新官服,更显英姿飒爽。

“宣——邕州知州崔?,入殿觐见——!” 静鞭三响,内侍尖细悠长的唱喏声从大殿深处传来。

崔?深吸一口气,整了整衣冠,迈步踏上那高高的、冰冷的汉白玉台阶。一步,一步,走向那象征着天下至高权力核心的金銮宝殿。殿内光线略暗,巨大的蟠龙金柱支撑着穹顶,御座高高在上,两旁侍立着持拂尘、捧香炉的内侍。一种庄严肃穆、几乎令人窒息的威压,扑面而来。

御座之上,端坐着大宋官家赵祯。他身着赭黄常服,未戴冠,面容温和,眼神却清澈深邃,仿佛能洞悉人心。他静静地看着崔?步入大殿,行礼如仪。

“臣,邕州知州崔?,奉旨返京,叩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崔?的声音在大殿中清晰响起,不卑不亢。

赵祯微微抬手:“崔卿平身。”

“谢陛下。”

赵祯目光落在崔?身上,缓缓开口,声音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崔卿镇守南疆,平定侬乱,安抚百姓,功在社稷。卢彦章、叶英台皆有奏报,朕心甚慰。”

“此乃陛下天威浩荡,将士用命,臣不敢居功。”崔?垂首应答。

就在这时,文官班列中,夏竦手持象牙笏板,缓步出列,躬身道:“陛下,老臣有本奏。”

殿内气氛微微一凝。

赵祯目光转向夏竦:“夏卿请讲。”

夏竦声音平稳,却字字清晰:“崔知州平定南疆,确有微劳。然,侬智高主力虽溃,其首未擒,元凶在逃,南疆隐患未除。且崔知州年轻,骤立大功,恐其心性未稳,若贸然委以京畿重任,恐非朝廷之福,亦非爱惜人才之道。依老臣之见,不若令其暂领闲职,于六部观政,多加磨砺,待其沉稳,再行擢用不迟。”

这番话,看似老成谋国,为崔?着想,实则暗藏机锋,直指其功绩不全、资历不足,意图阻止其进入权力核心。

崔?面色不变,心中冷笑。果然来了。

然而,未等赵祯开口,另一侧,叶英台竟也手持笏板出列,声音清越:“陛下,臣有不同见解。崔知州于邕州,非仅退敌,更在整饬吏治,开通互市,收拢僮人心,其才具胆识,非寻常观政可比。京畿重地,正需此等敢作敢为、通晓下情之干才!且,”她目光扫过夏竦,语气转冷,“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事。若事事循资论辈,岂非坐失良机?”

紧接着,又有一人出列,此人面容刚正,目光如电,乃是新晋的三司户部判官包拯,他以直言敢谏着称:“陛下!臣亦以为,崔?之功,实打实凿!南疆粗安,乃其一手奠定!用人之道,在德在才,岂在年资?若因循守旧,压制贤能,非朝廷之幸!”

朝堂之上,顿时响起一阵低低的议论声。支持与反对的声音交织,气氛微妙。

赵祯端坐御座,面无表情地听着,手指轻轻敲击着龙椅扶手。良久,他抬手示意众人安静。

“崔卿。”他看向崔?,“夏相之言,是为稳妥;叶卿、包卿之论,是为求才。你……有何话说?”

所有人的目光再次聚焦在崔?身上。

崔?再次躬身,声音沉稳:“陛下,臣一介书生,蒙陛下不弃,委以南疆重任,幸不辱命。然,平定之功,在于上下一心,非臣一人之力。至于京畿之任,臣才疏学浅,惟知尽心王事,恪尽职守。无论陛下如何差遣,臣万死不辞!”

他没有直接反驳夏竦,也没有自夸,只是表明态度,将决定权交还皇帝,姿态放得极低,却更显沉稳。

赵祯眼中闪过一丝几不可察的满意之色。他缓缓从御案上拿起早已备好的敕书,递给身旁的内侍。

内侍展开敕书,尖声宣读:“制曰:咨尔邕州知州崔?,器识宏远,克靖南疆……特晋朝散大夫、户部员外郎,充天章阁待制,权知开封府事!锡之敕命,永续忠勤。望尔恪尽职守,不负朕望。钦此——!”

天章阁待制!权知开封府!

旨意一出,满殿皆惊!尤其是“权知开封府”一职,乃京畿父母官,地位显赫,非皇帝心腹不能担任!这擢升速度,堪称骇人!

夏竦脸色微变,但终究没有再次出列强谏,只是垂下的眼中,寒光一闪而逝。

崔?叩首谢恩:“臣崔?,领旨谢恩!定当竭尽全力,以报陛下天恩!”

赵祯微微颔首,又道:“朕闻你在京中,尚无合适寓所。昔日旧宅狭小,且久未修缮。特赐你通济坊宅邸一座,三进院落,聊且安身。另赐金百两,绢百匹,以资用度。”

“谢陛下隆恩!”崔?再拜。皇帝赐宅,既是荣宠,也是就近掌控。

退朝的钟声响起。崔?在无数道含义各异的目光注视下,缓缓退出大庆殿。当他踏出殿门,重新沐浴在秋日清冷的阳光中时,微微眯起了眼。

汴京的天空,很高,很蓝。但空气中,已弥漫开秋天将至的、冰冷气息。

朱门之路,已开。而门后的风雪,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