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头,”一名精干校尉低声道,“那‘猫毛’,经老匠人辨认,乃是用一种罕见的‘乌金丝’(一种黑色硬质毛发,多用于制作特殊刷具)混合某种胶质硝制而成,刻意模仿猫毛!至于那粉末……成分复杂,含有石灰、滑石粉、以及少量……硫磺与硝石粉末!”
“硫磺?硝石?”叶英台眼神一凛!这两物,易燃易爆,常用于……火器、焰火,或……某些江湖下九流的迷烟毒雾!
“正是!”校尉继续道,“属下推测,凶手可能将此粉末涂抹于窗台或攀爬之处,一则掩盖痕迹,二则……若遇紧急情况,或可引燃制造混乱脱身!另外……”他取出一张草图,“根据现场足印及仵作描述的伤口形态,属下与几位老捕快推演,凶手所用凶器,极可能是一种套在手上、形似兽爪的……精钢利爪!爪尖锋利,开合自如,可轻易撕裂皮肉!”
“精钢利爪……乌金丝伪毛……硫磺硝石粉……”叶英台指尖敲击桌面,发出沉闷的声响,“如此处心积虑,绝非寻常盗匪!定是受过高人指点、或出自专门培养死士的势力!”她眼中寒光爆射,“夏竦!郑承宗!你们……好大的手笔!”
“都头,”另一名校尉道,“密探回报,夏府近日确有异动!其门下豢养的几名江湖客,行踪诡秘,常于深夜出入城西乱葬岗一带!郑国公府那边,郑承宗则频繁出入几家烟花之地,似在密会某些人物!另外……开封府排查铁匠铺,城南‘张记铁铺’的老张头回忆,月前曾有一蒙面人,出重金打造过几副‘奇形怪状的铁爪子’,要求极其锋利,开合灵活!但那人形貌……记不清了!”
“乱葬岗……烟花之地……张记铁铺……”叶英台迅速将这些线索串联,“传令!加派人手,日夜监视乱葬岗!查清那些江湖客在做什么!盯死郑承宗!看他与何人密会!张记铁铺……再查!看那蒙面人有无留下蛛丝马迹!另外……”她顿了顿,声音陡然转冷,“通知各城门暗哨,留意携带特殊包裹、行色匆匆的可疑之人!凶手连番作案,恐已引起警觉,或有潜逃之念!”
“是!”
护龙坊小院,书房。
夜色深沉。崔?伏案疾书,油灯如豆,将他清瘦的身影投在墙壁上。他正在整理一份关于“唐末藩镇割据与中央财政崩溃”的札记,试图从中为当前新政“均公田”、“减徭役”等举措寻找历史依据与警示。窗外,护龙河水声潺潺,蛙鸣阵阵,却驱不散他心头的凝重。包拯查案的消息不断传来,虽有条不紊,但“猫妖”的阴影依旧笼罩着汴京。
他搁下笔,揉了揉酸涩的眉心,起身走到窗边。推开窗棂,夜风带着水汽与草木清香拂面而来。院中老梅在月光下投下婆娑的树影,素心兰的幽香在夜色中浮动。一切宁静如常。
然而,就在这宁静的夜色深处,一双冰冷、残忍、充满恶意的眼睛,正透过重重黑暗,死死地锁定着这座临河小院!
城西,荒废的义庄。
阴影中,一个全身包裹在灰色夜行衣中的身影,如同鬼魅般贴在冰冷的墙壁上。他(或她)脸上覆着狰狞的猫脸面具,只露出一双毫无感情的眸子。手中,戴着一副闪烁着幽冷寒光的精钢利爪,爪尖残留着暗褐色的血渍。
面具下,一个沙哑低沉的声音响起,如同毒蛇吐信:
“下一个……翰林院修撰,崔?!”
“夏相有令:此人屡坏大事,留之必成大患!借‘猫妖’之名,取其性命!务必……干净利落!事成之后,远遁千里!”
“遵命!”阴影中,另外两个同样装束的身影低声应道,眼中闪烁着嗜血的光芒。
为首的黑衣人缓缓抬起利爪,月光下,爪尖寒芒吞吐,直指护龙坊方向!他喉咙里发出一声压抑的、如同夜猫嚎叫般的低吼:
“崔皓月……你的死期……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