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元的荣耀如同汴河春潮,汹涌澎湃,却未能撼动崔?心中那座名为“殿试”的冰山。放榜后的喧嚣尚未散尽,他已将颜清秋所赠的孤本《柳河东集》、沈文漪所赠的紫玉砚,连同所有贺礼贺帖,皆深藏于藤箱底层。案头只余笔墨纸砚与历年积累的经史札记、策论心得。护龙河小院的门扉再次紧闭,隔绝了所有道贺与宴请,只余下油灯如豆,映照着伏案苦读的身影。
他深知,省元不过是一块叩响金殿的敲门砖。真正的考验,在紫宸殿上,在九五至尊的御座之前。殿试,非但考学问,更考心性、胆识、气度!面君策对,一字一句,皆如履薄冰。稍有不慎,前功尽弃事小,触怒天颜事大。
他梳理历朝殿试策问,揣摩仁宗皇帝近年施政方略与性情偏好。庆历新政如火如荼,范仲淹、富弼等人锐意进取,朝中反对之声亦暗流汹涌。官家求贤若渴,却也深谙平衡之道。殿试策问,极可能直指新政核心,或关乎吏治、财赋、边备等国之根本。崔?将自己关在斗室之中,反复推演可能的问题,锤炼应答之语,力求字字精当,既显才具,又合圣心,更不失寒门士子的风骨与担当。
时光在笔尖的沙沙声中飞逝。转眼,便到了殿试之期。
三月戊申,紫宸殿。
天光未明,皇城肃穆。巍峨的宫阙在晨曦微光中投下巨大的阴影,如同蛰伏的巨兽。丹陛之下,三百余名新科贡士身着统一发放的青色襕衫,按省试名次肃立。人人屏息凝神,空气凝重得如同冻结。金瓜武士执戟肃立,殿前司禁军甲胄鲜明,目光如电,拱卫着这座帝国的心脏。
崔?立于首位,青衫磊落,身姿挺拔如松。他微垂眼睑,目光落在脚下光可鉴人的金砖之上,心湖却如古井深潭,波澜不惊。省元的荣耀与随之而来的喧嚣,早已被沉淀为此刻的沉静与专注。他调整着呼吸,感受着大殿深处那无形却无处不在的威压。
“陛下驾到——!”
一声悠长肃穆的唱喏,如同惊雷划破寂静!
殿内瞬间落针可闻!所有贡士齐刷刷躬身垂首,山呼万岁!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声浪如潮,在空旷的大殿中回荡。
崔?随着众人躬身行礼,眼角的余光瞥见御座之上,一道身着赭黄常服的身影缓缓落座。虽隔得远,看不清面容,但那无形中散发出的、统御万方的帝王威仪,已如实质般笼罩全场。
礼部尚书王曾(王仲玉之父)出班,朗声宣读殿试规则。随后,由翰林学士承旨宋祁(省试主考官)亲自捧出密封的策题卷轴,当众拆封,高声宣读:
“朕闻:为政之道,贵在通变。然变则生乱,守则生弊。当此国步维艰,冗费丛生,边患未息之际,何以权衡通变与守成?何以革故鼎新而不失根本?尔诸生饱读诗书,当有良策以告朕躬!”
策问既出,满殿皆惊!
这题目,直指庆历新政的核心矛盾!更是对皇帝本人治国理念的终极拷问!通变与守成,革新与维稳,正是当前朝堂新旧势力激烈交锋的焦点!其犀利、其沉重,远超寻常殿试题目!
贡士们脸色各异,或蹙眉苦思,或冷汗涔涔,或强作镇定。崔?心中亦是凛然,但旋即沉静。他闭目凝神,将连日推演的心得与胸中丘壑迅速梳理。题目虽险,却正中他反复思量之处!
殿内早已备好书案笔墨。贡士们依序落座,提笔蘸墨,凝神构思。一时间,殿内唯闻笔尖划过纸面的沙沙声,气氛凝重得令人窒息。
崔?并未急于落笔。他端坐案前,目光沉凝如渊。脑海中,帝国疆域图卷徐徐展开:西北烽烟、东南财赋、中枢冗官、地方吏蠹……新政的雷霆手段与守旧势力的顽固阻挠……范仲淹的“先忧后乐”与朝堂上下的利益博弈……最终,他心中豁然开朗,提笔蘸墨,笔走龙蛇!
开篇便如利剑出鞘:
“臣闻: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此天地不易之理,圣王驭世之权也!” 先引《周易》定下基调,强调变革乃天道!
随即直指核心:“然变非妄动,通非苟且!当审时度势,察民心,顺天理!” 点明变革需有章法,不可鲁莽!
继而剖析现状:“今国用空竭,非天不佑,实冗费未革;边备不修,非敌太强,实军实未振;吏治不清,非法不明,实侥幸未抑!此三弊不除,虽守成亦难以为继,遑论长治久安?” 将矛头精准指向新政核心“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中的关键几项!
论据雄辩:“昔商鞅徙木立信,秦得以强;孝文罢露台之费,汉室以兴。皆因时制宜,去弊存利!” 引古证今,为变革张目!
最后提出方略:“故臣以为,当以‘固本培元’为守成之基,以‘革弊鼎新’为通变之刃!固本者,重农桑,恤民力,养元气;培元者,兴教化,储贤才,正人心!革弊者,汰冗兵冗吏,抑恩荫侥幸;鼎新者,立考绩,均赋役,强军备!二者并行不悖,相辅相成!” 提出“固本培元”与“革弊鼎新”双轨并行之策,既肯定新政方向,又强调根基稳固,暗合仁宗“稳健改革”的帝王心术!
结尾铿锵:“如此,则变而不乱,通而有本!祖宗基业可固,天下苍生可安!此臣刍荛之见,伏惟圣裁!”
全文一气呵成,逻辑严密,气势磅礴!既有对时弊的深刻洞察,又有切实可行的方略;既为新政张目,又强调根基稳固;文辞雄辩,字字珠玑,更难得的是那份“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与气魄!
崔?搁笔,墨迹未干。他深吸一口气,目光平静地扫过殿内仍在奋笔疾书的同侪,最终落向御座方向。虽看不清皇帝表情,但他能感受到一道深沉的目光似乎正落在他身上。
殿试结束,贡士们退出紫宸殿。殿内,由王曾、宋祁、富弼(时任枢密副使,新政核心)、章得象(保守派重臣)等重臣组成的阅卷官团队,正紧张地审阅着数百份策论。当崔?那份字迹遒劲、锋芒内敛却又力透纸背的答卷呈至御前时,仁宗皇帝赵祯的目光瞬间被吸引。
他仔细阅读,时而蹙眉,时而颔首。尤其读到“固本培元”与“革弊鼎新”并行之论时,眼中精光一闪!此子不仅才思敏捷,更难得的是这份洞察时局、权衡利弊的清醒与格局!其策论之精辟,见解之深刻,远超同侪,甚至不逊于朝堂重臣!
然而,当目光落在卷首“省元崔?”四字时,仁宗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复杂。他想起前日枢密使夏竦(新政反对派领袖)隐晦的提醒:“寒门骤贵,恐根基不稳,易成党争之的。” 又思及王曾私下对崔?“才高性直,恐遭人忌”的评价。这崔?,才华横溢,锋芒毕露,若点为状元,置于风口浪尖,恐非福事……
仁宗沉吟良久。他欣赏崔?的才华与胆识,更看重其策论中那份难得的清醒与担当。但作为帝王,他深知朝堂倾轧的残酷。一个毫无根基的寒门状元,在新旧势力激烈交锋的漩涡中,极易被撕得粉碎。这非他所愿。
最终,仁宗提起朱笔,在崔?的卷首,郑重地画下一个圈,批下御览评语:“识见宏阔,文理优长,经世之才!” 随即,在拟定名次的黄绢上,他略作思忖,提笔将崔?的名字,从“一甲第一名”的位置,轻轻移到了“一甲第三名”。
探花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