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历二年,冬。汴梁。
一场细密如盐的初雪,将这座大宋的煌煌帝都洇染得朦胧而肃穆。千里之外的襄阳还是秋意未尽,汴梁城却已早早披上了冬装。漕船如梭的汴河码头上,雾气裹挟着河水的湿寒,混杂着汗水、鱼腥、牲口气味以及船工粗粝的吆喝,扑面而来。
船板刚放下,人流便如开了闸的洪水般涌向岸堤。挑夫、脚夫、客商、挈妇携雏的返乡人……鼎沸的人声瞬间将这冰冷的初雪融化。
在这喧嚣的人潮之中,崔?的身影,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他二十岁的年纪,身着一件洗得发白、边缘已微微磨损的青布直裰,却浆洗得极为干净。肩头搭着一个半旧的蓝布包袱,里面除了几件替换衣物,便是他视若珍宝的经史典籍。一根三尺余长的油亮竹篙,便是他的扁担——行李实在不多,一根篙子已足够担起。
尽管长途跋涉的疲惫印在他的眉眼之间,却丝毫未能掩盖那份卓然的风姿。面容清癯,线条干净利落,尤其一双眉眼,深邃如古井,不喜不悲,沉静得近乎凛冽。双唇紧抿,不显刚硬,反衬出一种天生的倔强与克制的坚韧。身躯修长,虽因长期清贫而略显单薄,脊背却挺得笔直,像岸堤上迎风的垂柳,透着内敛的劲道。
这便是崔皓月。襄阳书生,奉兄嫂之命,负箧曳屣,来赴这场决定寒门命运的礼部试。襄阳崔家,早已没落,父母撒手人寰后,全靠大哥崔大郎与嫂嫂王氏起早贪黑卖些粗粝的炊饼,才勉强将他拉扯成人,供他读书识字。那混着麦麸香气的炊饼味道,此刻仿佛还在舌尖未散,沉甸甸地压在心口。此去若不能金榜题名,何以对兄嫂?
踏上坚实而冰凉的汴京土地,并未带给他多少欣喜。举目四顾,车水马龙,冠盖云集,这帝国的中心气象万千,却无一处是他的立锥之地。囊中仅剩数十枚铜钱,被兄嫂的汗水浸润过无数次,沉甸甸地压在怀中。
“须得寻个落脚处。”他低声自语,声音清冽,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沉稳。当务之急,并非打听贡院方位,而是如何挨过这考前的寒冬与春闱,以及那捉襟见肘的漫长等待。
寒风裹挟着雪粒钻进脖颈,崔?紧了紧衣襟,决定先去离此不远,相对市井且便宜的州桥一带碰碰运气。据说那里客栈逆旅较多,价格也略为亲民。至于身无长技,卖字、代写书信,总归是条活路。他对自己这手自小便临池不辍的颜体行书,还是有几分底气的。这手字,曾给州学里的先生看过,称其“劲拔圆润,笔意贯通”,只是不知在这天子脚下,能否换得几文铜钱?
州桥的喧嚣较码头的粗粝更多了几分烟火气。桥下汴河支流蜿蜒,舟楫密集。桥头两侧,商铺鳞次栉比,幡招在雪风中猎猎作响。人流如织,小贩的叫卖声、行人的讨价还价声、酒肆的喧哗声此起彼伏。崔?无心细看,只凭眼缘,循着狭窄的街巷找了许久,终于在一处不甚起眼的胡同里,寻到一家名为“悦来”的小客店。
店面仄小,光线昏暗。柜台后一个打着盹的老掌柜被唤醒,惺忪着眼打量崔?。见他衣着虽旧但整洁,气度沉静,不似寻常流民,便报了价:“客官是赶考的书生?大通铺一晚十文,小通铺(四人一间)十五文,单间三十文,管热水不包餐饭。”这价格,在州桥一带已是极限。
崔?心中默算,道:“烦请掌柜予一间小通铺,暂住五日,这是七十五文。”他从怀中数出七十五枚铜钱,放在油亮的柜台上,声音不卑不亢。这些钱,得省着用,至少安顿眼前。兄嫂的血汗钱,每一枚都像烧红的烙铁,烫着他的手心。
老掌柜收起铜钱,递过一块写着“乙字三号”的木牌,浑浊的眼睛里掠过一丝了然:“也是不易。后院右手边第二间便是。天寒,晚上灶上会烧些热水。”语气倒是和善了几分。
崔?谢过,跟着一个哈欠连天的小伙计去了后院房间。房间不大,四张矮榻,一扇小窗对着胡同的墙。除了一张破旧的矮几,别无他物。另两张榻上空着,尚有一人躺在角落里,裹着被子面墙而卧,看不真切。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淡淡的霉味和陈旧的汗味。他选了靠窗的位置,默默放下行囊。
雪,似乎下得更密了些,窗外胡同的砖石已覆上一层薄薄的白。
未作休息,崔?立刻从包袱里取出了文房四宝——一支用了多年、笔毛稍有稀疏的旧狼毫,一小锭磨剩三分之一的松烟墨,一方普通的歙砚,还有一叠裁好未用的宣纸——这是他在家乡就准备好的“谋生利器”。他又从床下找出一个破瓦盆,去后院灶房外盛了小半盆还带着余温的灶灰,小心地捧回房。这是穷书生的“小暖炉”,聊以驱寒保温,避免墨砚结冰。
笔墨置好,崔?深吸一口气,在矮几上铺开一张宣纸。他研墨的动作不疾不徐,沉稳有力,漆黑墨汁在砚池中晕开,如一小汪深潭。执起笔,凝神片刻,便落笔纸上。笔尖舔墨饱满,提按转折间,骨力遒劲。他写的并非诗词歌赋,而是时下商贾店铺最需的吉祥祝语,以及新年常用的喜庆短联。
“生意兴隆通四海”
“财源茂盛达三江”
“一门瑞气”
“万象更新”
他写得很快,笔走龙蛇,却法度森严。每一个字都方正平直,结构严谨,既有颜体的雄浑厚重,又有柳体的筋骨挺拔,融于行楷的流动之中,显得庄重而不失灵秀。不多时,几张寓意吉祥、墨迹淋漓的字幅便写就了。他又选了几张素纸,用更精致的章草小字写下一些代写书信的信纸抬头:“敬启者”、“见字如面”、“叩禀双亲”等等,以备不时之需。
吹干墨迹,仔细卷好。他又寻出一块干净的包袱皮,小心地将字画包好。一切收拾停当,窗外天色已近正午,雪却未停。
“午时州桥市口最是人多。”崔?思忖着,不再犹豫,抱着那个小小的包袱,再次踏入风雪弥漫的州桥。
州桥十字街口,沿汴河街一侧的空地,向来是行商坐贾、江湖艺人争抢的好位置。此刻大雪,不少摊位收了,倒显出一些空档。崔?寻了个桥栏旁、背风且人流络绎的位置,铺开那块包袱皮,将写好的几张吉祥字幅铺展开来,又将代写书信的信纸抬头放在稍显眼处。他没有吆喝,也没有展示任何多余的花哨,只将那写满墨迹的纸张在风雪中铺开,然后静静地伫立在一旁。那份沉稳与专注,便是他的招牌。
初来乍到,陌生的面孔加上这奇特的营生方式,很快引来行人或好奇、或诧异、或探究的目光。
风越刮越紧,雪片砸在字幅上,迅速洇开一小片湿痕。寒气顺着裤脚钻上来,手脚很快冻得有些麻木。崔?神色不变,只是不动声色地将双手笼在袖中,目光沉静地观察着往来的人流。他在判断,哪些人可能成为潜在的主顾。那些行色匆匆、衣着体面的商人?那些为年关置办年货、面带喜色的妇人?还是那些偶然驻足、识文断字的老儒生?
时间一点点流逝,驻足的人不少,开口询问的人却寥寥。有人嫌贵——其实他只是试探着报了十文一幅,五文代写信纸的价格,在汴京实在不算高。有人则撇着嘴摇头:“写得是好字,可惜无甚名头,又是生面孔,怕是不值当。”世情冷暖,直白而刻薄。
正当崔?默默思量是否要主动开口招揽时,一阵浓郁的脂粉香气夹在风雪里飘了过来。一个四十岁上下、身材肥胖、穿着绸缎面皮袄的行首模样的妇人,由一个伙计撑着伞,在一干丫头婆子的簇拥下,停在摊子前。那妇人满脸横肉,戴满金银首饰,眼神挑剔而精明,显然是这条街的常主顾,颇有身份。
“嗯?”她粗短的指头捻起一张“生意兴隆通四海”的字幅,上下扫了两眼,又瞥了瞥旁边沉默如石的崔?,嗓子有些沙哑:“小哥儿,字写得倒有几分模样,还算端正结实。福缘斋门口缺对好点儿的春联,讨个彩头。你给我写对儿门扇大小的,什么‘招财进宝’、‘日进斗金’都成,工整喜庆些。二十文钱,连纸墨都算在内,如何?”她伸出手指晃了晃,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施舍,仿佛给了天大便宜。
二十文?莫说工费,连好点的纸墨钱都不够!况且“招财进宝”、“日进斗金”之语过于直白市侩,格调全无。崔?心头一凛,面上依旧平静,拱手道:“承蒙大娘看得上拙笔。只是二十文委实难以敷本。另外,此等俚语,恐不合名店风范。不如写一幅‘源通千舸水,信立万家心’,或‘诚信赢天下,和气聚财源’,既应景,亦雅致。”
他语调平稳,条理清晰,建议中肯。那胖妇人却眉头一拧,脸上横肉抖了抖,显然觉得自己被驳了面子,冷笑道:“哟呵!一个卖字的穷酸,倒讲究起来了?老娘开店几十年,知道什么最招财!就二十文,写不写?不写别在这儿挡路!”她声音陡然拔高,引得附近几个无所事事的帮闲汉子也围拢过来看热闹。
气氛瞬间紧张起来。崔?清晰地感受到周围投来的或奚落、或同情、或纯粹看好戏的目光。他背脊挺得更直了一些,目光沉稳地迎上那妇人带着戾气的眼睛,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书法虽微末,亦存法度筋骨;字纸虽廉价,亦须工料相称。所拟之句,非为抬价,但求配得上店家名望及大娘风仪。二十文连纸张墨锭亦难购得,恕在下无法应允。大娘或可另请高明。”
一字一句,条理分明,不卑不亢。既指出了对方出价的荒谬(连成本都不够),又委婉表达了商业联语需雅俗共赏的道理。没有丝毫乞怜之色,那笔挺的身姿和沉静的语气,反而在风雪中显出几分孤高的气势。他知道这可能得罪人,但书生的傲骨和事理的清晰,不容他弯腰。
“给脸不要脸!”胖妇人勃然大怒,脸上肥肉气得更红了,“哪来的野书生!敢在老娘地盘上充大头?来人,把他的破摊给我掀了!省得碍眼!”
话音刚落,她身边两个一脸横肉的壮实伙计就狞笑着上前一步,伸手就要去抓摊在地上的包袱皮和字画。
围观的人群发出一阵低低的惊呼。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崔?眼神一凝,未等那两双手落下,一直用作扁担、斜靠在他身侧的油亮竹篙倏然动了!他动作快如闪电,手腕一抖,那三尺多长的竹篙带着凌厉的破空声,啪!啪!两声脆响,精准无比地抽打在两个伙计探出的手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