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军备函数(1 / 2)

睢阳宫城西侧的观星台,高耸入云,本是宋国巫史占验天象之所。此刻,它却成了决定晋楚两国百万甲士命运的算场。石砌的平台宽阔而空旷,猎猎秋风穿过廊柱,卷起地上的微尘,也吹拂着在场诸人紧绷的衣袍。晋国正使赵武、楚国令尹屈建、楚国大司马公子侧(子反)、晋国上军佐荀偃、宋国右师华元,以及核心的周鸣,围立于中央一座巨大的、刻满星宿与方位线的青铜日晷基座旁。

议题已从吴国的遥远威胁,拉回到迫在眉睫、也是最核心的争端——弭兵之后,如何裁军?

“弭兵为盟,非止息干戈,更当示天下以诚!”晋国上军佐荀偃声音洪亮,带着晋人特有的务实与急切,“晋楚两国,甲兵数十万,车乘数千计,空耗粮秣,徒增民怨!当速裁其半,各留精兵守土足矣!此乃消弭猜忌、复苏民生之根本!”他伸出五指,用力一收,做出一个“砍断”的手势。晋国卿族内斗激烈,庞大的常备军不仅消耗国力,更是卿族间倾轧、威胁公室的资本。赵武虽未明言,但默许荀偃的激进主张,晋国急需内部“消肿”。

“一派胡言!”楚国大司马公子侧(子反)须发皆张,声如雷霆炸响,他身材魁梧,一身戎装未卸,佩剑随着怒吼嗡嗡作响,“我大楚天高地广,北有晋秦窥伺,南有群蛮未服,东有吴越跳梁!裁军?裁多少?留多少?速裁?裁快了,蛮夷蜂起,边城告急,谁来抵挡?莫非指望你晋国千里驰援?!”他踏前一步,气势迫人,“要裁,也当缓裁!且楚国疆域倍于晋国,所留之兵,必多于晋!”他代表的是楚国强大的军方势力,视军队为维系庞大疆域和威慑四方的根本,对任何削弱武力的提议都充满本能的抗拒。

屈建虽为令尹,总揽军政,但在裁军这等核心军务上,也必须尊重手握重兵的子反的意见。他眉头紧锁,看向赵武:“赵大夫,大司马所言,虽直率,然有其理。楚地辽阔,情势复杂,确非晋国可比。裁军之事,当徐徐图之,且楚之留存兵力,理应多于晋国,方显公平。”他试图在晋国的“速裁均等”与楚国的“缓裁优势”之间寻找平衡点,但这几乎是个死结。双方各执一词,寸步不让,空气如同绷紧的弓弦,随时可能断裂。

华元在一旁急得满头大汗,连声劝解,却无人理会。裁军比例谈不拢,“弭兵”便是一纸空文,宋国期盼的和平曙光将再次被铁甲寒光所遮蔽。

所有人的目光,再次聚焦于沉默立于日晷旁的周鸣。他并未携带昨日那惊世骇俗的“五方枢机盘”,而是在仔细端详着青铜日晷晷面上那随着日影缓缓移动的刻度线,仿佛在聆听时间的脚步。

“兵者,凶器也。存之耗国,去之危邦。其增减,非一蹴而就,亦非一成不变。”周鸣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穿透风声,“如同这晷影移动,其行也缓,其势也定。裁军之道,当循其势,顺其时。”

他转身,从弟子捧着的木匣中,取出一件新的器物。这并非圆盘,而是一面长方形的青铜算板,长约三尺,宽一尺半。板面并非光滑,而是用极细的阴线蚀刻出密密麻麻、纵横交错的网格,如同将一张巨大的算筹阵列直接铸在了青铜之上!更奇特的是,在算板的上端和下端,各镶嵌着一根紧绷的、近乎透明的蚕丝弦线。上弦代表楚国兵力,下弦代表晋国兵力。两弦的初始位置,都处于紧绷的、代表“满额”的最高点。

“此板,名曰军势流形板。”周鸣将青铜板稳稳置于日晷基座之上,让晷影恰好落在板面中央,形成一条随时间移动的明暗分界线。“今以晷影为尺,测度时光流逝。”

接着,他用特制的、带有细小磁针的玉笔,在代表楚国的上弦旁,轻轻点下一个标记,又在代表晋国的下弦旁,点下另一个标记。随即,他双手在青铜板两侧几个隐蔽的璇玑玉衡(可旋转的刻度旋钮)上快速拨动,口中念念有词,计算着旁人无法理解的参数:

“楚势:地广三千里,蛮夷环伺,烽燧连绵。兵聚则难散,散则难聚。其力之衰,如巨兽伏卧,起身虽缓,卧倒亦迟。衰减缓阻系数:0.1。”他拨动一个旋钮,上弦(楚弦)旁浮现一个微小的、由光线折射形成的数字“0.1”。

“晋势:卿族并立,私兵强盛。公室虚悬,内争暗涌。兵聚则易生乱,速散可泄其压。其力之衰,如激流遇闸,开则奔涌,闭则激荡。衰减轻促系数:0.08。”下弦(晋弦)旁,浮现数字“0.08”。

“故,留存兵力之变,非一刀切,乃循此衰减之势。”周鸣的声音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理性力量。他拿起玉笔,笔尖磁针引动算板上无形的“场”。

玉笔点在代表晋国初始兵力基数(N_晋)的位置(下弦起点),引出一道闪烁的流光,沿着下弦向下延伸。同时,玉笔在板面虚空中书写出巨大的、由光线组成的算式:

留存兵力_楚=N_晋x(1-e^(-0.1xt))

玉笔又点在楚国初始兵力基数(N_楚)的位置(上弦起点),引流光沿上弦向下延伸,书写出:

留存兵力_晋=N_楚x(1-e^(-0.08xt))

“e?”荀偃皱眉,对这个奇异符号感到陌生。

“此乃自然衰变之基,”周鸣简略解释,“如同草木凋零、金石风化,其势不可逆,其速有定规。-0.1t、-0.08t,便是楚、晋各自兵力随时间t(以年或月计)衰减之势的量化表达。(1-e^(-kx))之形,则描绘其力随岁月流逝而渐次平缓减弱之轨迹,非骤降,亦非永固。”

他不再多言,玉笔轻点晷影此刻的位置(t=0)。奇迹发生了!

代表晋国兵力的下弦(衰减系数0.08),在玉笔点触下,竟如同失去支撑,开始以一种肉眼可见的、相对迅捷的速度向下弯曲、松弛!其弯曲的弧度,完美贴合着算板上蚀刻的网格曲线(对应函数图像),仿佛被无形的力量牵引着,向着代表“低留存”的区域滑落。

而代表楚国兵力的上弦(衰减系数0.1),其松弛下弯的速度则明显缓慢许多!它以一种近乎凝滞的、带着巨大惯性的姿态,极其缓慢地向下弯曲,轨迹同样贴合着另一条更为平缓的网格曲线。

“快看!晋弦落了!”荀偃忍不住低呼,眼中闪过一丝喜色。这动态的演示,直观地展现了他所期望的晋国快速裁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