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院东南“巽位”的药圃,弥漫着浓郁的草木清气。垄畦纵横,规整如棋局。文茵手持一卷硝制羊皮册,上面绘制着药圃的详细“九宫图”。每一垄药草旁,都插着一块小木牌,刻着奇怪的符号:有的像蜷曲的蛇(代表清热解毒),有的像水波纹(代表利湿),有的像燃烧的火焰(代表温阳),旁边还有“甲三”、“丙七”等编号。这是周鸣设计的药用植物分类与定位系统,将药性(寒热温凉、归经)和生长位置编码结合。
“文茵师姐,‘离火’区‘丁二’垄的‘蛇舌草’(白花蛇舌草),叶缘微卷,是否缺水?”一个负责照料药圃的少年弟子指着其中一片药草询问。
文茵立刻翻到对应册页,查看记录:“丁二,蛇舌草,性寒清热,需半阴湿润。前日巳时浇灌,水量‘三瓢’(标准木瓢)。今晨观察,叶色尚青,卷边或因地气上升、燥气微侵。记录:辰时,叶微卷,疑天燥。巳时补浇‘一瓢半’,观后效。”她用小刀在随身竹简上快速刻下记录。这种基于持续观察和量化管理的种植方式,极大提高了药材品质的稳定性。
然而,药圃的宁静很快被院外急促的马蹄声和恐慌的人声打破。里正骑着匹瘦马,脸色煞白地冲到院门前,身后跟着几个抬着门板的村民,门板上躺着一个面色潮红、昏迷不醒的汉子,浑身散发着酸臭的热气。更远处,还有十几个相互搀扶、或咳嗽或呕吐的村民蹒跚而来。
“周先生!救命啊!”里正滚鞍下马,声音带着哭腔,“上河村…上河村闹‘时疫’了!发热、上吐下泻,躺倒一片!昨儿还好好的,今早就像被瘟神摸了头!巫祝跳了大神,灌了符水,一点用没有!求先生施救啊!”恐慌如同实质的乌云,笼罩在每一个天工院人的心头。
周鸣神色凝重,快步上前。他并未立刻去碰触病人,而是先观察:昏迷者呼吸急促,皮肤灼热干燥,眼窝深陷(脱水);呕吐物污秽酸臭;腹泻物呈水样,带少量粘液。他让胥渠取来浸泡过药汁(有消毒作用)的葛布蒙住口鼻,又命人立刻在远离居住区的“坎位”低洼处,用草席和木杆紧急搭建隔离的“避瘟庐”。
“文茵,开‘疫病录’新简!胥渠,带人速查天工院及周边水源!尤其上河村取水溪流上游有无污秽、死畜!阿砺,带人伐艾草、菖蒲,全院熏烧!所有接触病患之人,以药汤净手!”一连串指令冷静而迅速,带着一种基于流行病学原则的防御本能。
隔离庐内,气氛压抑。草席围成的空间里弥漫着汗臭、呕吐物和草药混合的刺鼻气味。文茵坐在一张简陋的木案后,案上摊开数卷新制的空白竹简,旁边放着刻刀和几块标记着不同符号的木牌(如“热”、“寒”、“呕”、“泻”、“汗”、“渴”)。
周鸣俯身检查第一个抬进来的重病汉子。他触摸额头感受体温(高热),观察舌苔(黄厚腻),按压腹部(胀满拒按),仔细询问护送村民发病时间、最初症状、有无接触其他类似病人。然后,他沉声道:“记:病者一,男丁,约三十岁,上河村人。昨夜戌时起病,先恶寒,后高热,头痛如劈,口渴欲饮冷水。今晨起呕吐三次,水泻五次,便如黄水,气秽。神昏谵语,抚之灼手,舌苔黄厚,脉象洪数疾促(快速有力)。初判:湿热疫疠,邪陷阳明(胃肠实热证)。”
文茵立刻在竹简上刻下日期和“病者一”,然后快速用符号记录症状:一个火焰符号(高热)+ 一个波浪符号(呕吐)+ 一个水滴符号(腹泻)+ 一个扭曲的人形符号(神昏)+ 一个“黄厚”字样(舌苔)+ 一个“洪疾”字样(脉象)。接着,周鸣口述药方:“生石膏一两(先煎),知母三钱,炙甘草二钱,粳米半合,取‘白虎汤’意,急清阳明气分大热。另,淡竹叶三钱,芦根一两,煎汤频饮,补充津液。”文茵将药方刻在简上,并标记为“方甲”。
第二个病人是个老妇,同样发热,但热度稍低,畏寒明显,裹着厚被仍瑟瑟发抖,呕吐清水,腹泻清稀如水,不渴,舌苔白腻,脉象濡缓(浮软无力)。
“记:病者二,老妪,上河村人。昨日下午起病,恶寒甚,发热不高,呕吐清水,水泻清冷,腹中雷鸣,不渴喜热,舌白腻,脉濡缓。初判:寒湿疫疠,邪犯太阴(脾胃虚寒证)。”符号记录:小火苗(低热)+ 雪花(畏寒)+ 波浪(呕吐清水)+ 水滴(水泻清冷)+ “白腻”字样(舌苔)+ “濡缓”字样(脉象)。药方:“藿香三钱,紫苏叶三钱,白芷二钱,茯苓四钱,苍术三钱,陈皮二钱,厚朴二钱,生姜五片,大枣三枚。取‘藿香正气’之意,温化寒湿,和中止泻。”标记为“方乙”。
周鸣刻意将症状相似(发热、吐泻)的病人,根据细微的寒热属性(口渴与否、喜冷喜热、舌苔脉象、排泄物性状)差异,区分出“热证”(方甲)和“寒证”(方乙)两组。他要求文茵严格记录每个病人使用的方剂(甲或乙)和服药后的变化:何时退热?呕吐腹泻是否减轻?精神是否好转?病情恶化还是稳定?死亡还是康复?病程几日?
“先生,这…这有何深意?”胥渠一边帮忙煎药,一边看着文茵在竹简上密密麻麻刻满符号和简单文字,忍不住问道。这种对每个病人症状、用药、转归的详尽记录,在此时是闻所未闻的。
“察其同,辨其异。”周鸣的目光扫过庐内呻吟的病人,“同是吐泻发热,根源或迥然不同。热证投热药,如火上浇油;寒证投寒药,如雪上加霜。唯有详录,方能比较,何法对何证更效?何药需增删?此为‘格疫疠之变,寻生机之数’。” 他将分组对照、数据分析的核心理念,包裹在“格物辨异”的外衣中。
消息不胫而走。数日后,当疫情稍有控制,一个须发皆白、面容清癯的老者,背着沉重的药箱,在弟子搀扶下,风尘仆仆地出现在天工院外。他正是方圆百里极有名望的老医师——公羊缓。他听闻天工院周先生以“数术”治疫,竟敢将病人分门别类,用不同方药,还详细记录生死,心中惊疑不定,兼有强烈的不以为然,特来“见识”一番。
公羊缓被引入尚未完全竣工、但已初显气象的“中宫”大堂。周鸣起身相迎。公羊缓的目光却第一时间被挂在侧壁上的几幅巨大硝制羊皮吸引。羊皮上用浓墨绘制着奇特的图案——巨大的表格!
横轴标记着日期,纵轴则是一系列符号:火焰(发热)、波浪(呕吐)、水滴(腹泻)、扭曲人形(神昏)、圆圈(康复)、叉号(死亡)……表格内密密麻麻地填充着短横线(代表人数)!其中一幅表格上方标注着“方甲(白虎意)”,另一幅标注着“方乙(藿香意)”。在“方甲”的表格里,代表“火焰”(发热)的符号下方,短横线在服药后第二日明显减少;而“方乙”表格中,代表“雪花”(畏寒)和“波浪”(呕吐清水)的符号下方,短横线也在服药后稳步下降。最下方,统计着“圆圈”(康复)和“叉号”(死亡)的数量对比,清晰显示“方甲”组康复率远高于“方乙”组!
“此…此乃何物?!”公羊缓的声音带着震惊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愠怒。他行医一生,凭的是“望闻问切”的深厚经验和师徒口传心授的秘方,何曾见过将活生生的病患生死,化作冰冷线条与符号的“图谱”?
“此为‘疫疠消长九畴图’,”周鸣平静解释,“录病邪进退之势,观方药生克之效。热证(方甲)者,投寒凉重剂,退热速,存者众;寒证(方乙)者,投辛温芳化,止泻呕,亦有功。然若混淆寒热,错投方药…”他指向“方甲”组中少数几个“叉号”标记,“此数人,初看似热,细察实有寒象隐伏,误投重寒,致阳气暴脱而亡。亦在‘方乙’组中…”他又指向另一处,“此数人,寒湿未化尽而急于温补,反生郁热,迁延不愈。” 他用数据无情地揭示了辨证错误带来的死亡率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