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的主要产品,一是下一代“盘古”量子计算机芯片本身,其运算能力将在“河图”基础上再次实现指数级飞跃;
另一类则是各种具有超高效率和选择性的高效催化剂,它们正被用于优化大气改造、化工合成乃至生命维持系统的关键反应过程,将能源和资源利用率推向新的极限。
看着这些报告,郑毅心中感慨万千。
从最初对万一乐那种非人力量的警惕与评估,到如今亲自管理着这座融合了“修行”与“科技”、代表着人类文明未来的前沿基地,他深刻理解到,那条被万一乐开辟出的“星火大道”,与人类自身攀登的科技树,并非相互排斥,而是相辅相成的双翼。
科技提供了生存与扩张的物质基础,而修行,尤其是高阶超凡者的存在(如坐镇基地或在星际间往来的尊者),则提供了应对宇宙更深层危险与奥秘的可能性。
他端起一杯由基地自产咖啡豆冲泡的饮品,走到窗边,再次望向远方。
橙红色的天空下,巨大的改造塔巍然耸立,工业区灯火通明。
这里不再仅仅是一个脆弱的殖民地,而是一个正在顽强新生的文明摇篮。
郑毅的目光仿佛能穿透广寒宫基地的穹顶,望向这颗红色星球上其他几处人类文明的灯火。
自2026年“先行者计划”开启,人类真正踏足并开始系统建设火星以来,不过五年时间,这里已从一片荒芜,发展为拥有五大主要基地、总人口接近二十五万的星际社群。
除了他所在的,最早建立(2026年初)并作为火星开发核心枢纽的神州“荧惑”基地(由原本的“荧惑”科考站扩建而来,位于南半球,人口约8万,其中有玄武军两万多),另外四个基地也如同后起的星辰,在火星各处点亮。
2号基地,隶属GGA— “奥林匹斯山”基地 (2027年3月建立)
作为继神州之后第二个建立的火星基地,奥林匹斯山基地坐落在巨大的奥林匹斯火山西侧山麓。
选择此地,既是为了地质研究的便利,也带着一丝象征意味——以古希腊神话众神之所,命名人类征服新世界的堡垒。
该基地人口约6万,以其高效的模块化建造技术和卓越的跨基地通讯中继能力着称。
GGA将大量地球轨道建设经验移植至此,其基地结构扩展性极强,并且承担了火星全球通讯网络近40%的节点任务。
在资源利用上,他们专注于从火山沉积物中提取稀有元素,并利用火星弱引力和丰富太阳能(虽不如聚变高效,但作为补充),发展了独特的材料合成工艺。
3号基地,归属于美洲联邦— “新维加斯”基地 (2027年6月建立)
位于水手谷边缘的新维加斯基地,以其大胆和前卫的风格闻名,人口约4.5万。
如其名所示,美洲联邦在此注入了强大的商业和娱乐基因。
基地不仅拥有先进的生命维持系统和制造能力,更建成了火星上第一个大型沉浸式虚拟现实娱乐中心和人造生态公园,旨在为殖民者提供极致的地球环境模拟和心理慰藉,同时也吸引了大量相关产业人才。
其资源开采侧重于水手谷深处可能蕴藏的水冰和矿物,并发展了以用户体验为导向的轻型制造业和服务业。
4号基地,隶属神州的 “祝融”基地 (2027年7月建立)
作为神州在火星的第二个基地,月宫基地建立在北极冠附近,与南半球的广寒宫遥相呼应,人口约12万。
它的战略定位非常明确:水,北极冠蕴藏的巨量水冰是火星最宝贵的资源之一。
月宫基地的核心任务就是大规模开采、净化并储存这些水冰,不仅满足自身需求,还通过特制的运输车队,为赤道地区的其他基地提供宝贵的水资源,堪称火星的“水塔”。
同时,这里也开展了大量低重力环境下农业种植和生物圈研究的实验。
5号基地,归属欧亚共同体的“乌拉尔”基地 (2027年9月建立)
乌拉尔基地坐落在火星南半球一处富含赤铁矿的广阔平原上,人口约5万。
该基地继承了欧亚共同体深厚重工业底蕴和扎实的工程哲学,风格稳健、务实。其发展重点在于大规模原材料加工和重型装备制造。
他们建立了火星上最大规模的金属冶炼和合金生产线,利用本地铁矿和聚变能源,生产着支撑各大基地扩建和基础设施建设的结构钢材、压力容器以及大型工程机械的零部件,被誉为火星的“工业脊梁”。
同时,他们在封闭生态循环系统的可靠性研究方面也走在前列。
五大基地各具特色,相互依存。
荧惑是行政、科研与综合枢纽;
奥林匹斯山是通讯与模块化技术中心;
新维加斯是商业与生活创新试验区;
祝融是水资源命脉;
乌拉尔是重工业基础。
通过高速磁悬浮管道和定期航班紧密连接,共同构成了人类在火星上初具雏形的、分工协作的文明网络。
总人口虽不及地球一个大城市,但每一个人都是经过严格筛选的精英,在这片新世界里,为人类的未来开枝散叶。
郑毅知道,维持这五个基地间的平衡与合作,与他管理好荧惑内部事务同样重要,这是火星能否真正成为一个稳固跳板,迈向更深远宇宙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