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 北宋(2 / 2)

掌柜的狐疑地接过这从未见过的“奇物”,触手冰凉沉重,做工极其精密,非金非铁,上面还有奇怪的符号(数字)在自行转动(指针)!他大吃一惊,仔细端详许久,又偷偷打量万衍那不凡的气度,最终将其归为海外番邦的奇珍异宝,战战兢兢地开了一个在他看来极高的价钱——五十贯钱。

万衍无所谓地点点头,拿着一袋沉甸甸的铜钱和几锭小银锞子离开了当铺。

有了钱,他雇了一辆驴车,晃晃悠悠地前往京师汴梁。

数日后,万衍站在了北宋都城汴梁的街头。眼前的景象,让他微微动容。

与之前那个小县城相比,汴梁无疑是这个时代当之无愧的世界级大都会。人口稠密,车水马龙,店铺鳞次栉比,勾栏瓦舍林立,喧嚣繁华至极。《清明上河图》般的景象活生生地展现在眼前。城市的规划、商业的繁荣、文化的活跃,都达到了封建社会的顶峰。

“仁宗朝…”万衍神识扫过,轻易地捕捉着市井间的议论和朝廷邸报的信息,迅速了解了当下时局。

赵祯。

后世史书评价极高的“仁宗盛治”的主角。他在万衍的感知中,其“人气”或者说“民望”确实极高。市井间,士大夫中,多称颂其“仁厚”、“纳谏”。

万衍客观地评价这位君王:

政绩:他统治下,北宋经济文化空前繁荣,科举制度大力发展,涌现出范仲淹、欧阳修、包拯等一大批名臣贤士。社会相对稳定,百姓在承平年间得以休养生息。他个人性格宽厚,善于听取臣下意见,甚至显得有些“懦弱”,但这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士大夫政治的黄金时期,文化思想空前活跃。

不足:但其“仁”有时近乎“冗”。对官僚集团过于优容,导致“三元”(元官、元兵、元费)问题日益突出,埋下了国库空虚的隐患。面对西夏的崛起和辽国的威胁,表现出军事上的软弱和犹豫,虽有名臣猛将,却难以从根本上扭转积弱之势。所谓的“盛治”,更像是一种内部精致化发展到极致的“虚胖”,缺乏向外开拓的锐气和解决深层矛盾的魄力。

“一个守成之君,一个文人时代的象征,却非能开启新天的雄主。”万衍心中了然,“这个时代的繁华之下,早已埋下了衰弱的种子。业力,在歌舞升平中悄然累积。”

他行走在汴梁的繁华街道上,身处于万古人流之中,却像一个冷静的旁观者,观察着这个时代的辉煌与局限,感受着那弥漫在空气中、尚未被意识到的、属于一个文明转折点的沉重历史业力。

如果改变了北宋,那后世也会改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