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自组装(2 / 2)

时间在思维的狂飙突进中飞速流逝。窗外的阳光由炽烈的金黄渐渐转为柔和的橘红,又悄然隐没于西山之后。实验室的灯光早已亮起,将室内映照得如同白昼。

突然,一个略显沙哑却带着无法抑制的激动的声音,打破了这片持续了近两小时的绝对思维静默:

“等等!光刻……光刻为什么是唯一的路?”说话的是团队里一位四十岁上下、平时沉默寡言的材料学专家,赵振宇。

他的眼镜片上反射着屏幕的冷光,脸上因为长时间高速思考而泛着异样的潮红,额头上布满细密的汗珠。

他身上那原本顽固的、代表材料研究深水区偏执的墨绿色业力,此刻竟在“心印”的持续照耀和他自身突破性思维的冲击下,边缘开始闪烁起代表顿悟灵光的淡金色泽!

“我们……我们是不是一直被‘在硅片上刻出图案’这个根深蒂固的范式束缚住了?”赵振宇的声音因激动而微微发颤,他猛地站起来,几步冲到白板前,一把擦掉了一大片关于极紫外光散射补偿的复杂公式,露出了

“想想材料本身!想想原子!”他的手指因为用力而指节发白,用力敲击着白板,发出“咚咚”的闷响,

“为什么一定要费尽千辛万苦,用光、用刀、用离子,去在材料上‘雕刻’出我们想要的晶体管结构?为什么不能让材料本身……在原子层面上,按照我们设计的蓝图,自行‘生长’出我们需要的结构?!”

“自组装!拓扑绝缘体!”另一个年轻研究员几乎是脱口而出,声音因为极度的兴奋而拔高变调,

“利用特定材料在特定条件下的自组织特性,结合外场诱导……像搭乐高积木一样,让原子、分子自动排列成我们设计的量子阱、纳米线、甚至三维异质结!”

“对!就像晶体自然生长出晶格!但我们要的,是可控的、精密的、可编程的‘人工晶格’!”李明哲教授猛地一拍桌子,眼中爆发出前所未有的精光,之前盘踞在他身上的深红业力瞬间被这股顿悟的洪流冲散,“绕过光刻!直接从原子级制造入手!材料即结构!结构即功能!”

整个会议室仿佛被投入了一颗精神炸弹!所有沉浸在超频思维中的研究员,都被这个石破天惊的想法猛地“炸”醒。

思维的枷锁被彻底打破!无数条之前被传统光刻思维遮蔽、压抑的“生机愿力”骤然找到了宣泄的出口,如同百川归海,汹涌澎湃地汇聚向“材料自组装”、“原子级制造”这个颠覆性的方向!

灰黑色的绝望业力,在这一刻,如同被烈阳彻底蒸发的晨雾,消失得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无数道代表着灵感迸发、思路狂涌的炽亮银白色思维火花,在会议室内激烈地交织、碰撞!

每一个人的眼睛都亮得惊人,脸上充满了发现新大陆般的狂喜与专注。

万一乐嘴角浮现出一丝极淡、却无比真实的欣慰笑意。他清晰地“看”到了那片代表着“颠覆性道路”的愿力洪流,此刻是何等的汹涌澎湃、生机勃勃。

他维持着“心印”的力量输出,如同一位最耐心的园丁,持续滋养着这片刚刚破土而出、却蕴含着无限可能的思维嫩芽。

2023年9月16日,09:00,北大“太初”中心材料合成实验室。

“心印”的余晖依旧在团队成员脑中激荡,但更强大的驱动力,是那破开迷雾后喷薄而出的研究热情。会议室内通宵达旦,白板上的“光刻机困境”已被彻底擦去,取而代之的是全新的、充满挑战却也令人血脉贲张的蓝图——

“拓扑绝缘体基自组装芯片工艺路线图”。

李明哲教授的声音带着熬夜的沙哑,却充满力量:“振宇,你负责核心材料筛选与合成路径设计!目标是找到具有强自组织能力、优异电学特性,且能与硅基工艺兼容的新型拓扑绝缘体材料!理论组,全力配合,用‘伏羲’V3.5框架进行高通量计算模拟,预测材料组合和相变行为!工艺组,立刻搭建外场诱导自组装的原型实验平台,磁场、电场、化学势梯度……所有可能的手段,都给我尝试起来!”

万一乐没有离开。

他像一道无声的影子,穿梭于理论计算区、材料合成实验室和正在紧急搭建的工艺平台之间。他的领域始终维持着一种温和而持续的净化力场,如同无形的滤网,将研究过程中因巨大压力和未知挑战而重新滋生的焦虑(惨白)、对进度的急躁(深红)、以及对新领域不确定性的担忧(浊黄)等业力杂质,悄无声息地剥离、转化。

他让研究员们的心境,始终保持在一种高度专注、锐意进取却又不失冷静理性的“明镜止水”状态。

偶尔,当某个小组陷入僵局,争论声渐起,思维火花有熄灭的迹象时,万一乐会不动声色地靠近。

他指尖微不可察地一弹,一道凝练的淡金色心印流光便精准地没入核心争论者的眉心。没有具体答案的灌输,只有纯粹的思维加速和灵性启迪。如同在干涸的河床上引下一道清泉,或是为即将熄灭的火堆添上一把干柴。

“伏羲框架的模拟结果出来了!bi2te3\/Sb2te3异质结构在特定电场梯度下,存在形成稳定二维电子气通道的可能!迁移率预测值……远超现有硅基工艺!”理论组那边爆发出欢呼。

“合成成功了!第一批bi2te3纳米薄片!纯度极高,尺寸分布可控!”材料合成实验室里,赵振宇捧着培养皿的手都在颤抖,眼中布满了血丝,却亮得惊人。

他身上那代表材料偏执的墨绿业力,此刻已完全转化为一种专注探索的深蓝。

万一乐走到合成台前,目光扫过培养皿中那些在显微镜下闪烁着奇异金属光泽的纳米薄片。他并未伸手触碰实物,但慈航境界那精细入微的感知力,已如同最精密的扫描探针,瞬间穿透了薄片的表层。

在他的“视野”中,微观世界纤毫毕现。他晰地“看”到薄片边缘原子排列的微小错位,内部晶格存在的应力畸变点,以及表面吸附的微量杂质分子。

这些,都是阻碍完美自组装的“业障”!

他微微阖眼,心念再动。一丝精纯凝练、几乎化为液态的淡金色愿力,如同拥有生命的涓涓细流,自他指尖流淌而出,并非直接作用于材料,而是悄无声息地融入赵振宇等材料研究员周围的空间。

这愿力带着强大的“洞察”与“优化”意蕴,如同无形的催化剂和净化器,悄无声息地提升着研究员们对实验细节的敏锐度,优化着他们每一步操作的精确性。

“咦?反应釜的温度曲线……似乎需要在这个点再精确控制一下?”

“离心参数是不是可以微调?感觉沉淀形态还能更均一…”

“清洗步骤!对,用这种新的表面活性剂组合试试看!”

细微的调整被提出,实验方案被快速优化。下一批合成的样品,在万一乐那超越仪器的微观感知中,缺陷率显着降低,结晶度明显提升。业障在洞察与优化的愿力下,被悄然抚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