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进行到白热化阶段,讨论集中在两个最棘手的瓶颈上:
1. 等离子体湍流输运抑制(吴明远团队提出):现有模型预测与实验结果仍有不小差距,难以精确指导控制策略。
2. 聚变中子辐照下材料肿胀失效的微观机制(李华团队提出):高通量中子辐照实验周期长、成本高,理论模拟难以准确捕捉复杂缺陷演化。
就在这两个问题被反复争论、陷入僵局时,万一乐敏锐地捕捉到:在吴明远和李华阐述各自困境的瞬间,他们话语中蕴含的强烈求解欲望,与在场众多等离子体物理学家、材料学家心中共鸣的期盼愿力,产生了奇妙的交感!
如同在贝林妥单抗项目优化时,张立峰团队在生死压力下迸发的集体灵感一样!无数微弱的、指向同一个目标的白色愿力丝线,在虚空中自发地汇聚、缠绕,最终在代表这两个问题的光团周围,形成了两股清晰可见的、充满勃勃生机与希望的乳白色光流!这两股光流指向的方向,并非现有讨论的主流思路,而是两个被忽略或认为过于激进的“角落”!
指向湍流问题的光流,缠绕在会议室白板上一个关于“等离子体自旋与磁场拓扑耦合”的冷门公式旁。
指向材料问题的光流,则萦绕在一位年轻研究员笔记本上匆匆画下的“非平衡态辐照缺陷动态退火机制”的草图上。
万一乐心中了然。这是集体智慧在高度共鸣下,于潜意识层面捕捉到的、最富潜力的“灵光”!
他不再等待。从随身包中(今早已经去购买了一批),取出两个深蓝色香囊。在众人惊愕的目光中,他站起身,走到吴明远院士和李华教授面前。
“吴院士,李教授。” 万一乐的声音带着一种奇特的安抚与引导力量,“这两个问题,关乎聚变核心。我公司有一实验性辅助设备,或可助二位在极度专注下,捕捉到一丝突破的灵感。可否一试?”
他看了一眼孙振华副部长,孙振华微微点头。
吴明远和李华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昨日听闻“香囊”神奇效果的震撼,以及一丝渴望。他们郑重接过香囊佩戴。
万一乐手指拂过,清凉的愿力注入,“心印”种下!
“对了,吴院士,请看一下这里,李教授,请看这个……”同时,万一乐一边说,一边分别圈出了那个公式与草图。
瞬间,两位顶尖科学家的眼神变得无比深邃、锐利!他们的大脑如同超级计算机被瞬间超频!
吴明远的目光死死锁定在白板那个关于“自旋-拓扑耦合”的公式上,无数数据、模型、实验图像在他脑中高速闪过、重组!李华则抓起笔,在纸上疯狂演算着“非平衡态退火”的动力学方程,微观世界的原子运动仿佛在他眼前清晰呈现!
吴明远猛地拍案而起,声音因激动而嘶哑,“湍流…湍流的能量级串!我们忽略了等离子体整体旋转带来的角动量守恒对湍流涡旋尺度间能量传递的约束!自旋…对!自旋角动量与磁场的拓扑性质存在深层耦合!这种耦合可能提供一种天然的、非线性抑制湍流能量从大尺度向小尺度级联的通道!我们需要重新构建包含自旋-磁场拓扑约束项的输运模型!快!计算组!立刻建模!”
“还有这里!” 李华也激动地指着自己演算的方程,“辐照点缺陷的迁移率!在非平衡态下,高浓度的间隙原子和空位并非均匀扩散!它们会形成动态的‘缺陷流’,优先沿着特定的晶界或位错管道迁移!这会导致肿胀的局部化和加速!但反过来,如果我们能利用这种‘流’,在材料中设计诱导缺陷流向预设的‘湮灭阱’(如纳米粒子界面)的微结构…肿胀就能被主动控制!快!联系辐照平台,调整实验方案,验证这个动力学过程!”
两个石破天惊的思路,如同闪电划破迷雾!整个会场瞬间沸腾!
物理学家们围着吴明远和白板激烈讨论,材料学家们簇拥着李华研究草图。这两个被“心印”点亮的思路,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了前所未有的思维狂澜!
“各位!” 万一乐的声音再次响起,压过了喧嚣。他拿出更多的香囊(约三十个),“为了今日之突破,为了聚变之光!请有意深入参与这两项关键突破,以及其它核心难题攻关的同仁,上前领取。让我们集众智之力,毕其功于一役!”
在孙振华副部长的默许下,在吴明远、李华等人亲身示范带来的巨大震撼和诱惑下,三十位核心骨干(涵盖物理、材料、工程、理论计算等关键方向)毫不犹豫地上前领取了香囊。万一乐如法炮制,一一为他们种下“心印”。
奇迹发生了!
整个会议室仿佛变成了一个思维风暴的中心!键盘敲击声、笔尖书写声、快速而清晰的讨论声、兴奋的低吼声交织在一起,汇成一首人类智慧冲击极限的交响曲!白板被层层叠叠的公式和草图覆盖,又被擦掉重写!笔记本电脑屏幕闪烁着复杂的模拟结果和数据分析图!物理学家和工程师围在一起争论参数,材料学家和理论计算专家共同构建模型!
围绕“自旋-拓扑耦合湍流抑制模型”,新的理论框架以惊人的速度搭建,计算团队在“超频”状态下,仅用两小时就完成了过去需要数周的计算量,初步结果令人振奋!
基于“非平衡态缺陷流引导”思路,新型抗辐照材料的微结构设计方案被快速提出,高通量辐照实验计划被重新制定,模拟计算同步跟进验证。
其他领域的专家也受到启发,在“心印”加持下灵感迸发:磁体团队提出了利用高温超导带材特殊织构优化应力分布的新方法;氚循环团队构思了结合仿生膜分离技术的氚高效回收新工艺;能量转换团队优化了超临界?循环与包层热耦合的集成方案…
时间仿佛失去了意义。午饭是简单的盒饭,直接在会议室解决,边吃边讨论。下午茶时间?不存在的!只有一杯接一杯的浓咖啡。晚饭同样如此。
夜幕降临,会议室的灯光亮如白昼,无人离去,无人疲惫。高度“超频”的思维燃烧着惊人的能量,支撑着他们不知疲倦地推进。
万一乐静静坐在角落,如同风暴之眼。心海中的虚莲高速旋转,源源不断地为三十枚“心印”提供着精纯的愿力支持。
他观察着那两股由集体愿力交感产生的乳白色光流,此刻已壮大如银河,与科学家们“心印”散发的璀璨白光交相辉映,共同推动着那代表着突破的光点飞速前进!
2023年6月30日,上午11:24,同一间会议室
当墙上的电子钟跳动着显示“11:24”时,会议室里狂热的讨论声渐渐平息下来。
吴明远院士缓缓放下手中的激光笔,他面前的巨大投影屏幕上,展示着一个结构严谨、参数详实、充满创新点的“等离子体自旋-拓扑耦合约束湍流输运模型V1.0”框架图。
他的声音带着一丝沙哑,却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力量与自信:“…基于上述理论和初步验证计算,我们有理由相信,该模型为理解并主动控制高约束等离子体湍流能量损失开辟了一条全新的、极具潜力的道路!下一步将进行EASt上的专项实验验证!”
另一边,李华教授也展示着一份厚厚的报告和几张新材料微结构设计图:“…非平衡态缺陷流引导机制的理论模拟结果与初步辐照实验结果高度吻合!据此设计的三种新型抗肿胀微结构方案已通过初步可行性评估!建议立即启动工程化材料制备与深度辐照测试!”
紧接着,磁体、氚循环、能量转换等领域的负责人也相继站起,汇报了各自领域在昨日高强度“顿悟”状态下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和清晰的技术路线图!
没有欢呼,没有掌声。会议室陷入了一种奇异的、充满震撼的寂静。所有科学家都看着彼此,看着屏幕上、报告上那些清晰无比的成果,看着白板上密密麻麻却逻辑严谨的推演… 这一切,在不到24小时的时间里完成了?!
这简直是神迹!
孙振华副部长缓缓站起身,他的目光扫过每一位面容疲惫却眼神灼热的科学家,最后落在角落的万一乐身上。他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却无比郑重:
“诸位!我宣布,基于本次会议前所未有的高效推进和取得的突破性共识,*‘中国聚变突破核心理论框架与关键技术路线图(初版)’,于此刻,2023年6月30日上午11点24分,初步完成!”
他深吸一口气,目光如炬:“这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下一步,立刻整合资源,成立专项联合攻关组,依据今日成果,细化方案,全力推进实验验证与工程预研!目标:将可控核聚变商业化的时间表,至少提前十年!”
寂静被打破!雷鸣般的掌声终于爆发出来,经久不息!这掌声中,有对突破的狂喜,有对未来的憧憬,更有对那位坐在角落、创造了这一切可能的年轻“顾问”的深深敬畏与感激!
万一乐迎着众人的目光,苍白的脸庞微微颔首。感受着心海只剩大约一成左右的愿力,昨夜消耗之大,远超他想象。
几十名顶尖科学家不遗余力地思考,灵敏的思维,相互互补助力,一个个突破的瓶颈……一个小时便消耗了一枚“心印”中蕴含愿力的量。直到今天,接近24小时,不仅将众人自身愿力消耗地干净,在心泉的不停恢复下,仍将他的愿力也给消耗得差不多……
所以,一切都值得!
心海中,虚莲光华流转,莲瓣边缘那珍珠般的光泽,似乎又凝实了一分。
核聚变的星火,已在华夏最顶尖的智慧碰撞中,被彻底点燃。燎原之势,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