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都市重生 > 逆命菩提 > 第46章 心流交感

第46章 心流交感(1 / 2)

2023年6月29日,上午8:50。北京,国家安全局某基地,核心会议室。

厚重的防爆门无声滑开,万一乐步入其中。眼前的景象与昨日的私密截然不同。偌大的环形会议室灯火通明,坐满了人。

空气凝重,混合着纸张油墨、电子设备散热以及数十位顶尖科研人员身上散发出的、高度专注的思维气息。

长条形主桌居中,两侧及后方呈阶梯状排列着更多座位。粗略看去,足有五十余人。他们年龄各异,气质不同,但眼神中都闪烁着对聚变之光的渴望与凝重。

在万一乐踏入的瞬间,数十道目光如同探照灯般聚焦而来,带着审视、好奇、探究,甚至一丝不易察觉的疑虑。

周雅琴司长和郑毅主任早已在门内等候。郑毅上前一步,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遍全场:“各位专家,这位是仁泽生命科技的万顾问,受上级邀请,列席本次会议,提供参考意见。” 介绍极其简洁,却分量十足。

主桌首位,坐着一位身着深色西装、气质沉稳儒雅、目光深邃的老者,正是老人派出的代表,科技部主管重大专项的副部长,孙振华。他朝万一乐微微颔首,眼神中带着一丝了然和期许(显然已被高层简要知会过)。

万一乐在郑毅引导下,在主桌旁一个预留的位置坐下。星儿由专人安排在隔壁休息室。他看似平静地落座,心海中虚莲已悄然旋转,净尘圆满的感知力如同无形的潮水,瞬间覆盖了整个会议室!

业力与愿力的光谱在他意识中轰然展开!

磅礴的愿力!这是最主流的色彩!璀璨的金色、纯净的白色、充满活力的橙红色交织在一起,汇聚成一片璀璨的星海!

那是无数科学家毕生追求终极能源的赤诚之心、攻坚克难的坚定意志、以及对国家民族乃至人类未来的深沉责任!其强度与纯度,远超他之前在任何地方所见!孙振华副部长身上的金色愿力尤为厚重,如同定海神针。

沉重的压力业力!浓淡不一的灰蓝色(坚韧下的疲惫)、深青色(长期攻关未果的焦虑)、甚至几缕代表巨大挫折感的墨绿色(偏执)缠绕在许多人身上。

这是面对人类工程学巅峰挑战时,不可避免的重负。

不和谐的杂音!在这片以正面愿力为主的光谱中,几点刺眼的异色瞬间被万一乐锁定:

后排一位戴着眼镜、神情略显浮躁的年轻博士(隶属某高校团队),其专注的淡蓝色表象下,涌动着粘稠如油污的暗金色贪婪业力!他正频繁地用眼角余光偷瞄旁边一位女研究员放在桌上的保密笔记本,意识中盘算着如何找机会“借鉴”甚至窃取其核心数据,作为自己未来跳槽或索要高薪的筹码。

中排一位来自某研究所的副教授,表面沉稳,但其业力核心却缠绕着几缕不断扭动的紫黑色怨憎!他正因项目资源分配问题对团队首席心怀不满,甚至恶意揣测此次会议是某些人“摘桃子”的前奏,内心充满破坏欲和幸灾乐祸的期待。

万一乐不动声色,指尖在桌面下极其轻微地动了一下。两道无形的愿力丝线悄然延伸,精准地缠绕在那两人身上,如同打上了无形的标记。

他侧身,极其轻微地对坐在旁边的郑毅耳语了两句,只报了位置和大致特征(如“后排左三戴眼镜的年轻博士”、“中排穿灰色夹克的副教授”)。

郑毅眼神一凝,没有丝毫犹豫,对隐藏在角落的便装安保人员做了个极隐蔽的手势。不到一分钟,那两人就在周围人惊愕的目光中,被礼貌而强硬地“请”出了会议室,连辩解的机会都没有。

整个过程无声而高效,如同拂去尘埃。

会场气氛为之一肃。剩下的所有目光再次聚焦到万一乐身上时,已多了几分敬畏和凝重。这位年轻“顾问”的能量和手段,远超他们的想象。孙振华副部长眼中也闪过一丝异色,随即归于平静。

“会议开始。”孙振华的声音沉稳有力,压下了所有杂音,“诸位都是我国可控核聚变事业的栋梁。今天,我们抛开繁文缛节,只谈问题,只求突破!请各团队负责人,就各自领域现状、核心困境、解决思路,畅所欲言!”

接下来,是一场汇聚了华夏顶尖聚变智慧的头脑风暴。万一乐凝神倾听,愿力视野全开,观察着每一个发言者,以及他们话语中引动的集体思维波动。

一,现状总览(由ItER中方首席科学家、中科院院士吴明远概述):

“我们目前处于从‘科学可行性验证’迈向‘工程可行性验证’的关键转折期。托卡马克路线仍是主流,EASt(东方超环)已实现1亿度101秒、1.6亿度20秒等离子体运行,证明了高温长脉冲约束的物理基础。hL-2(环流器二号)在中等规模装置上验证了先进偏滤器和等离子体控制技术。cFEtR(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设计稳步推进,目标是实现q>5(聚变功率输出五倍于输入功率)、稳态燃烧等离子体。”

“但距离真正的商业发电(dEo阶段),路还很长。ItER因工程问题延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国际普遍预测,乐观估计,实现商业聚变发电至少还需30-50年。我们面临的不是单一难题,而是系统性的工程极限挑战!”

随着会议进行,万一乐跟着做着笔记:

二、核心困境与攻关团队(分领域阐述):

1. 等离子体物理与约束(主导: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 - EASt团队、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 - hL-2团队):

困境:高温等离子体湍流输运导致能量和粒子损失严重;高约束模式(h模)边界局域模(EL)爆发可能损毁第一壁材料;长时间稳态运行下的等离子体稳定性控制(如破裂抑制)。

突出者:吴明远(湍流理论)、张卫国(实验物理与约束控制)。

主要方法:开发更精密复杂的磁位形控制算法(如雪花偏滤器);利用射频波(如EcRh、IcRF)主动控制湍流和抑制EL;发展基于人工智能的等离子体实时预测与控制系统。

2. 第一壁与包层材料(主导: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困境:面对14V高能中子辐照、极端热负荷(可达20w\/2)、氚滞留与渗透、高剂量辐照下材料脆化肿胀失效。现有材料(如钨、低活化钢)在聚变堆极端环境下服役寿命堪忧。

突出者:李华(抗辐照材料设计)、王海(热工水力与材料耦合)。

主要方法:研发新型复合材料(如Sic\/Sic、w合金);开发液态金属包层概念(自修复、在线除氚);利用高通量中子源(如中国绵阳研究堆RR)加速材料辐照测试;探索先进涂层技术(抗腐蚀、抗热冲击)。

3. 超导磁体与低温工程(主导:中科院电工研究所、西部超导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困境:建造和维护成本高昂(占装置总成本40%以上);大尺寸、高强度、高精度超导磁体制造与集成(如ItER级d形线圈);极端条件下(强磁场、低温、高应力)的失超保护与稳定性;高温超导(如REb带材)应用成本及工程化挑战。

突出者:陈光(大型超导磁体工程)、刘伟(高温超导应用)。

主要方法:优化Nb3Sn、Nbti超导磁体设计与制造工艺;推进高温超导强场磁体(>20t)研发,降低成本;发展更高效可靠的失超检测与保护系统;探索新型低温制冷与热管理技术。

4. 氚自持与燃料循环(主导: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

困境:氚(t)是聚变燃料,自然界稀缺且具放射性。需在堆内通过中子与锂包层反应实现“氚增殖”(tbR>1.05)。氚的渗透、滞留、回收、纯化、安全存储是巨大挑战。

突出者:赵立(氚工艺与安全)、钱枫(锂铅包层设计)。

主要方法:优化固态(锂陶瓷球床)或液态(锂铅合金)包层设计以最大化tbR;研发高效氚提取与纯化技术;开发氚滞留量低的新型结构材料;建立严格的氚安全监控与包容体系。

5. 能量转换与系统集成(主导: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

困境:如何高效(>40%)将高温等离子体热能转化为电能?如何解决聚变堆庞大的废热排放问题?如何实现聚变-裂变混合堆等复杂系统的安全、高效、紧凑集成?

突出者:孙阳(先进布雷顿循环)、周强(聚变电站系统工程)。

主要方法:研究超临界?循环、氦气轮机等高效热功转换技术;探索利用聚变中子驱动次临界包层(产氚\/增殖核燃料\/嬗变核废料)的混合堆概念;发展数字化反应堆与智能运维技术。

每一位专家的发言都伴随着强大的思维愿力波动。在万一乐的视野中,这些波动如同无数色彩斑斓的溪流,在会议室上空交织、碰撞、融合。当专家们阐述某个困境或提出某个解决方案时,其相关的思维愿力便会在虚空中凝聚成或明或暗、或大或小的光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