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中试(1 / 2)

6月14日,下午2点30分,仁泽生物科技,SA项目组实验室(临时)。

空气里弥漫着消毒水、化学试剂和一丝若有若无的臭氧味道。巨大的落地窗外,午后的阳光炽烈,将崭新的仪器外壳烤得微微发烫。实验室内,气氛却如同紧绷的弓弦,凝重而专注。

万一乐站在实验室核心区域,身边围着小赵团队的核心成员和陈树清。巨大的白板上画满了复杂的化学分子式、反应路径图和各种参数方程,旁边堆满了打印出来的文献资料和实验记录。

中央实验台上,摆放着几份关键的样品——初步合成的寡核苷酸原料,以及小赵团队呕心沥血设计出的几种高分子包裹材料原型。

小赵眼圈泛着淡淡的青黑,但眼神却亮得惊人,如同燃烧的炭火。他手里拿着一份刚打印出来、还带着打印机余温的报告,声音因为激动而有些沙哑:

“万先生,陈教授!包裹材料的关键数据出来了!我们筛选出的三号可降解共聚物材料(pbtL-GA),在模拟生理环境下的缓释曲线最优!半衰期初步测定超过120小时!这远超预期!意味着一次给药,药效持续时间理论上可以达到诺西那生钠的数倍!给药频率和剂量都可以大幅降低!”

他快速翻动着报告,指着上面的图表,“看,这是包裹效率,达到了惊人的95%以上!这是包裹后的粒径分布,集中在100-150纳米,非常理想!最关键的是初步稳定性测试,加速条件下(40°c,75%湿度),有效成分降解率远低于预期阈值!”

他周身那层浅灰的焦虑早已被冲散,取而代之的是几乎要凝成实质的明绿色专注光芒,充满了发现新大陆般的兴奋和自信。他身边的几个年轻助手,也大多笼罩在相似的浅绿光晕中,眼神灼灼地盯着白板上的数据和样品。

陈树清推了推鼻梁上的金丝眼镜,镜片后的目光锐利如鹰。他沉稳的土黄色气质中,那抹代表对技术痴迷的墨绿光芒此刻异常明亮,如同磐石中镶嵌的翡翠。

他接过小赵的报告,手指快速划过关键数据点,又拿起一份自己团队通宵完成的《诺西那生钠骨架合成新路径推演及成本初步核算》。

“包裹材料是重大突破,小赵团队功不可没。”陈树清的声音带着熬夜后的沙哑,却充满力量,

“现在,瓶颈在我们这边——全新的合成路径。”他走到白板前,用红笔重重圈出几个分子式节点和旁边的反应方程式,

“传统的专利保护路线,在第三步和第七步使用了昂贵的稀有金属催化剂和极其严苛的纯化条件,成本居高不下。我们设计的这条新路径,核心在于利用生物酶催化结合光化学关环反应,彻底绕开这两个专利壁垒!”

他指向旁边一串复杂的公式和反应条件:“酶催化这一步,我们利用仁泽原有的微生物表达平台进行了初步验证,产率和选择性都达到了工业化的门槛!成本估算,”

他翻到报告的最后一页,指着一个加粗的数字,“仅仅是传统路径原料成本的30%!”

“30%?!”小赵团队的一个成员失声惊呼,随即意识到失态,连忙捂住嘴,但眼中的震撼和狂喜掩饰不住。

陈树清点点头,墨绿色的光芒在他眼中流转:“但这只是理论推演和初步小试结果。光化学关环这一步,还有关键参数需要优化,反应器的放大效应也需要验证。这是最后一道坎,也是最险的一道坎。理论上可行,但放大到中试、工业级,任何一个参数偏差都可能导致前功尽弃。”

他看向万一乐,语气凝重,“万先生,这一步的优化和放大验证,风险极大,耗时可能很长。我们原计划下午开始的中试,可能需要推迟,进行更充分的预实验……”

实验室里的气氛瞬间又绷紧了几分。浅绿色的专注光芒中,悄然又渗入了一丝丝代表不确定的浅灰。巨大的希望就在眼前,但那一步之遥,却可能隔着天堑。

万一乐的目光沉静地扫过白板上那复杂的反应路径,扫过陈树清指出的关键光化学关环步骤。他的感知如同无形的触手,蔓延向整个实验室,捕捉着空气中流动的思绪和业力光晕。

陈树清核心的墨绿偏执依旧明亮,但被深灰的失望和暗红的愤怒长期侵蚀的根基,此刻在面对巨大挑战时,显露出一丝极其细微的、不易察觉的惨白惊惶——那是害怕再次失败的本能反应。

小赵团队明亮的浅绿之下,也因陈树清的凝重而泛起波澜,浅灰的焦虑开始滋生。

心念微动,净尘高阶的愿力如同最精密的探针,无声无息地渗透进这片思维与业力交织的场域。

各种思想、期盼、渴望、念头…交织在一起,五颜六色的愿力隐隐指向一个果,细觉之下那里最有生机、最有希望。现在的果,未来的因。

他走到白板前,拿起一支蓝色的记号笔,在陈树清圈出的光化学关环反应方程式旁边,看似随意地画了一个圈,圈住了一个反应温度参数(t= -15°c ± 2°c),然后在旁边写下了一个数字:-8。

“温度。”万一乐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试试-8°c。压力参数不变,但光源照射角度,”他在反应器简图旁边画了一个小小的倾斜箭头,“偏移15度。催化剂浓度,”他笔尖点向另一个参数,“维持下限值,但流速提升20%。”

他的话语没有任何解释,没有理论依据,如同凭空而降的指令。整个实验室瞬间安静下来,落针可闻。

所有人都愣住了,包括陈树清。这完全违背了现有文献记载和常规认知!降低反应温度?改变光源角度?提升流速?这简直是……异想天开!

陈树清眉头紧锁,下意识地就要反驳。他浸淫合成化学数十年,形成的认知体系坚固无比,墨绿色的偏执业力本能地抗拒这种毫无来由的“指点”。然而,就在他开口的瞬间,一股难以言喻的清冽之感倏然拂过他的灵台。

仿佛盛夏午后的闷热房间,突然被注入了一股来自雪山之巅的寒风。那纠缠他多年的、因不公和失败而生的深灰失望与暗红愤怒,如同被冰水浇淋,瞬间褪去了灼热的躁动。

核心那磐石般的墨绿光芒骤然变得更加纯粹、透亮。所有的杂念——对权威的迷信、对过往失败的恐惧、对新路径风险的担忧——都被这股清冽之力强行剥离开去,只留下最核心、最纯粹的推演本能。

陈树清的思维速度骤然提升到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境地!白板上的分子式、反应方程式、参数、小赵团队的材料数据……

所有信息不再是割裂的碎片,而是瞬间在他脑海中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立体的、动态的模型!那圈住的-8°c,那偏移的光源角度,那提升的流速……这些看似荒诞的参数组合,如同几把精巧的钥匙,在他思维高速运转构建的模型中飞快地尝试、组合、推演!

“温度降低……热力学上似乎不利,但……如果是为了抑制副反应路径A的活化能?光照角度偏移……是为了让特定波长的光子更集中地作用于目标键合位点?提升流速缩短停留时间……是为了减少中间产物b在苛刻条件下的降解?”一个个念头如同闪电般划过陈树清被愿力加持、清澈无比的思维之海。他眼中的墨绿光芒越来越亮,呼吸变得急促。

“有可能……不!逻辑上完全说得通!”陈树清猛地抬起头,眼中爆发出骇人的光芒,那丝惨白的惊惶早已消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近乎狂热的兴奋,

“小赵!快!准备反应器!按万先生说的参数设定!温度-8°c!光源角度偏移15度!催化剂浓度维持下限,流速提升20%!立刻!马上!”

他几乎是吼出来的,声音因为激动而变形。那被愿力强行点亮的、超越常规的“顿悟”,让他看到了那条隐藏在迷雾和荆棘之后的全新坦途!风险?时间?此刻在他心中荡然无存,只有抓住这稍纵即逝灵感的迫切!

小赵团队被陈树清突如其来的爆发吓了一跳,但看到他那充满绝对信心的眼神,看到万一乐依旧平静无波的面容,一股热血瞬间冲上头顶。

“是!陈教授!”小赵第一个反应过来,大声应道,“三号反应器!快!按新参数准备!”

整个团队如同被上紧了发条,瞬间高速运转起来。浅灰的疑虑被陈树清那不容置疑的狂热信心和万一乐无声的“神迹”彻底驱散,只剩下纯粹的、明亮的浅绿专注和淡金的责任感。实验室里再次响起密集的指令声、仪器启动声和匆忙的脚步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