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幅景象,如同一道温暖的溪流,瞬间冲散了文档带来的冰冷与窒息感。星儿的解脱,是可见的、温暖的。而世间还有无数个“星儿”,在病痛与贫困的阴影下挣扎。
必须做点什么,从这药石之困开始。
目标明确:打破这天价药的枷锁,让救命药变得可及。但凭一己蛮力去对抗整个体系,无异于螳臂当车。需要杠杆,需要支点,需要能撬动巨石的智慧和力量。愿力是根本,但需要现实的抓手。
他的思路逐渐清晰:
1. 选准突破口:不能全面开花。优先选择患者群体相对明确(尤其是儿童)、药物机制相对清晰(便于理解与干预)、社会关注度高、且“天价”标签最刺眼的品种。诺西那生钠(SA)和贝林妥单抗(ALL)是首选目标。
2. 寻找“支点”——人:需要找到那些在体制内或边缘,拥有真才实学、心怀济世之志,却因各种际遇(学术倾轧、资源匮乏、理念不合等)郁郁不得志,或即将放弃的科研\/临床人才。他们是潜在的、能被愿力点燃并发挥巨大能量的“火种”。
3. 寻找“杠杆”——机构:需要一家有基本研发或生产能力,但规模不大、经营困难、决策相对灵活,最重要的是其领导者或核心团队仍保留着“治病救人”初心(而非纯粹逐利)的国内医药企业。以及一家管理相对规范、院长有担当、愿意尝试新方法的公立医院作为临床合作与试点基地。
4. 愿力筛选与“标记”:这是关键。净尘高阶的能力,配合“随其心净,则佛土净”及“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境界,让我能大范围感知并初步筛选目标的“业力底色”。
他需要找出那些:
研究者:业力中带有明亮坚韧的墨绿(对科研的纯粹偏执与热爱)、淡金(救死扶伤的善念),同时混杂着被压抑的暗红(对不公的愤怒)或深灰(对现状的失望),但没有浓厚浊黄(贪婪)或紫黑(怨毒)的人。
企业:核心团队业力底色以沉稳的土黄(务实)、柔和的浅绿(发展愿望)为主,夹杂着对现状的浅灰(焦虑),但同样缺乏强烈的浊黄(唯利是图)和深红(不择手段)。企业整体气场应相对“干净”,没有大范围的沉重负面业力淤积。
医院:院长或核心管理层业力中应有显着的淡金(医者仁心)和浅绿(改革意愿),能压过体制常见的浊黄(官僚)和浅灰(麻木)。医院整体的业力场应偏正向,有挣扎但无大面积沉沦。
手指在键盘上快速敲击,搜索框里输入各种关键词组合:“白血病 靶向药 国内研究 困境”,“SA 诺西那生钠 仿制 专利”,“国内创新药企 困境 转型”,“公立医院改革 药事管理”……海量的信息涌入屏幕。
同时,净尘高阶的感知力被催动到极致。无形的愿力触须以心脏的愿力之泉为核心,伴随着他的搜索和思考,如同亿万条无形的丝线,悄然探入浩瀚的网络信息海洋,也跨越空间的阻隔,向着感知范围内(一省之地)那些符合“业力特征”的目标蔓延过去。这不是具体的“看”,而是一种基于业力本质的模糊感应与筛选。
时间一点点流逝。
窗外的星儿玩累了,被奶奶牵着手,提着那盏朦胧的小灯笼回屋睡觉了。山村彻底沉入静谧。
终于,几个名字和机构在反复的检索、比对和那玄妙的业力感应中,逐渐浮出水面,如同暗夜中亮起的微弱星辰:
陈树清,男,48岁:国内某顶尖医科大学生物医药工程方向副教授。履历光鲜,曾在国际顶级期刊发表多篇关于抗体药物工程化改造和降低成本路径的研究。
业力感应:明亮坚韧的墨绿(对技术的痴迷)如同磐石,核心是温暖的淡金(希望惠及更多患者),但被一层沉重的深灰(长期申请重点项目被拒、成果被团队领导“摘桃子”的失望)和压抑的暗红(对学术圈资源分配不公的愤怒)所笼罩。近期有迹象显示其墨绿偏执在黯淡(可能心生去意)。
他目前正在进行的一个非主流小项目,恰好涉及抗体药物稳定性和大规模培养工艺优化——这正是贝林妥单抗这类抗体药成本高昂的关键环节之一!他的研究方向,像一把被尘封的钥匙。
苏明娟,女,36岁:南方某大型三甲医院血液科副主任医师,专攻儿童白血病。临床经验丰富,尤其关注患儿家庭的经济负担和生存质量。
业力感应:强烈的淡金(对患儿的深切悲悯)如同燃烧的火焰,混合着柔和的浅绿(渴望改变现状),但被顽固的浊黄(医院僵化的采购和用药制度束缚)和浅灰(无力感)不断侵蚀。
她多次在内部会议上呼吁关注高价药问题,提出过建立院内救助基金或探索替代方案的设想,均石沉大海。她的声音,需要一个被放大的渠道。
仁泽生物科技,小型创新药企:位于邻省省会近郊。成立近十年,一直致力于生物类似药和创新制剂开发,有基本的小试、中试生产线。创始人兼cEo张立峰,工程师出身,为人务实。
业力感应(针对核心团队):沉稳的土黄(务实经营)为主基调,浅绿(发展渴望)中透出焦虑(浅灰),整体气场较为“干净”,没有大规模浊黄贪婪或深红戾气。但公司近年因核心产品研发受挫(遭遇专利诉讼)、融资困难,已濒临裁员甚至倒闭边缘。
张立峰身上有浓厚的深灰绝望,但核心处仍保留着一丝不灭的土黄坚韧和极淡的淡金(创业初心的残留)。这是一艘即将沉没却仍有修补价值的小船,船上的人渴望一根救命稻草。
南山市第二人民医院:川省一家地级市三甲医院,规模中等。院长周卫东,54岁,外科出身,以务实和敢于尝试小范围改革着称。
业力感应:显着的淡金(医者仁心)和浅绿(改革意愿)构成核心,虽被体制性的浊黄(官僚惯性)和浅灰(资源不足的压力)缠绕,但前者明显占据主导。
医院整体业力场偏正向,有挣扎但无大面积沉沦。周院长近期在内部会议上提及过“探索降低患者药费负担的新模式”,显示出一定的意愿。这是一个可能愿意打开一扇窗的试验田。
他将这些筛选出的关键信息,连同他们的公开履历、机构简介、相关新闻报道(哪怕只是只言片语),以及最重要的、他感知到的业力特征备注(用他能理解的符号简略标注),仔细地整理归档。
屏幕上,四个文档图标整齐排列:陈树清(抗体药工艺)、苏明娟(血液科临床)、仁泽生物(生产载体)、南山二院(临床基地)。
心脏处的愿力之泉微微荡漾,消耗不小,但感受到一种明确方向带来的充实感。这些被选中的“火种”和“支点”,他们自身蕴含的正面业力(墨绿的坚韧、淡金的仁心、土黄的务实、浅绿的求变)是他计划能启动的关键。
他的作用,是用愿力作为“催化剂”和“粘合剂”,在关键节点进行极其细微的“扰动”与“转化”,放大他们自身的闪光点,连接断裂的链条,点燃希望的火花,最终撬动那看似坚不可摧的壁垒。
具体如何做?这需要更精密的筹划。但第一步,是接触。
目光落在“仁泽生物”和“陈树清”的名字上。一个濒临绝境,一个怀才不遇。或许,可以从这里打开缺口?
他合上笔记本电脑,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窗外,月已中天,清辉洒满静谧的山村。奶奶均匀的鼾声从里屋传来,星儿应该正做着香甜的梦。桌上,奶奶睡前给他倒的那杯野山茶水,还残留着余温,散发着清苦回甘的香气。
药石之路,道阻且长。但星儿的笑声犹在耳畔,奶奶身上那纯净的浅金色愿力温暖着心房。
愿力之泉在心脏深处平稳流淌,生生不息。积累已近圆满,清静自生。
慈航之境,莲子化生…或许,破局的关键,就在那由虚化实的愿力之中。
他起身走到窗边,深深吸了一口带着草木清香的夜气。明天,该启程了。目标——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