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向刘备献计:不妨先让关羽放手一搏。若成功自是最好,即便失利,以关羽之能也知进退。正因粮道被断,反而激起了关羽破釜沉舟的决心!
关羽果断放弃强攻剑阁,转而奇袭汉中。黄忠率部追击时察觉其战略变化,火速禀报刘璋,提醒加强防御。
不料刘璋竟道:汉中固若金汤,兵精粮足。只需令黄忠与剑阁守军合兵一处,便可形成合围之势!
这位益州牧自信满满,认为只要坚守汉中,待黄忠与剑阁驻军会师,就能将关羽困死其中,岂不可笑?
朱传武摇头叹息:何止可笑,简直是愚不可及!
许平闻言大笑:所以当黄忠率部抵达剑阁,见到那些饥肠辘辘的守军时,纵使满腔怒火也无处发泄!
可刘璋信誓旦旦保证汉中万无一失,定能让关羽铩羽而归。黄忠只得将随身军粮分给剑阁守军。
谁知粮草尚未耗尽,汉中陷落、刘璋被俘的急报已至!刘备自荆州调遣大军,沿粮道长驱直入,直逼剑阁。
黄忠原拟率剑阁驻军驰援汉中,未及动身,刘备大军已兵临城下。而此时汉中战事早已尘埃落定。
朱传武感慨道:这便是差距所在。刘备虽提建议却不横加干涉,既尊重关羽决断,又暗中查漏补缺。
反观黄忠,明明智勇双全、经验老到,年长关羽十余岁,最终却因奇袭粮道后被困剑阁,沦为瓮中之鳖,实在讽刺!
大当家,这故事从何而来?《三国志》与《三国演义》中似乎都未见记载?
许平朗声笑道:权当借古喻今罢!你心知肚明即可。至于未来是否会重演这般情形......
我只知道,战场上的荒唐事从来不少!
东方渐白,队伍已行至黑云寨山门前。许平遥指晨曦: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确有其理。
但更紧要的是——战略部署一旦确立,便不可朝令夕改!
若刘璋不横加干预,任凭黄忠施展,或许剑阁与汉中都不会轻易陷落。即便关羽再围困数日,剑阁守军粮尽之时......
“夺取汉中的希望微乎其微,只需一周或两周,刘备便会在荆州见到狼狈逃回的关羽带着残兵败将,这就是差距!”
“然而一次决策失误导致汉中失守,整个汉中、剑阁乃至荆州防线尽归刘备所有,这凸显了军事策略的关键性!”
“军事策略问题并非指刘备与关羽的兄弟情谊,而是反映了将领指挥的核心原则——绝不能越级指挥!”
“既定战略若无特殊需要,绝不可擅自更改。作战计划一旦制定就必须严格执行,任何临时的随意改动都是大忌!”
“前线指挥官可能遭遇突发状况,因此必要的战术调整是允许的。”
“指挥官应及时向后方汇报战况。关羽起初错误地强攻剑阁,但及时修正策略最终获胜;黄忠原本占据优势,却因刘璋的干扰错失胜机。战场形势瞬息万变,胜负取决于将领的临机决断。”
“这种应变必须基于战场实际进行调整。刘备与刘璋截然不同的统帅风格,决定了他们最终的成败——劣势可翻盘,优势亦会溃败,结局早在决策时就已注定。”
山寨中,许平紧急召见高粱红、小鱼儿和陆鹏。三人双眼通红,显然已熬夜制定了作战方案。
许平喝了口水问道:“计划完善了吗?有没有漏洞?”
高粱红摇头示意需要许平定夺——这个险中求胜的方案实施难度极大。
方案核心是兵分两路:高粱红负责诱敌,陆鹏则需精准 后方巨石。关键在于时机的把控——既要同步行动,又要确保高粱红成功调虎离山。
许平皱眉道:“时间节点太难掌控。不如用哨声为号?陆鹏在后山吹哨吸引守军注意, 声响起时,高粱红立即控制木屋日军,同时解救小鱼儿。”
“前后包抄夹击,他们或许能保住毒气弹(得李好),但无论如何都必须分兵驻守整片山谷,尤其是那个洞穴!”
“这种防御部署看似固若金汤,实际效果恐怕要大打折扣。”
小鱼儿沉吟道:“可万一高粱红的哨子被鬼子缴了怎么办?”
许平一挥手:“无妨!哨子本就是为了示警。若陆鹏提前炸塌山洞,高粱红照样能行动。”
“关键在于协同——若配合得当,计划必成;若哨声未响,陆鹏也会按原定方案炸毁后山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