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传武皱眉道:“如果目标是汉中,我应该直取汉中。但如果绕开剑阁,途中遭遇汉中大军,而剑阁守军又从后方夹击,岂不是陷入绝境?”
许平笑道:“正是如此!战略决策至关重要。在这种情况下,双方比拼的就是智谋。”
“关键在于如何权衡——剑阁城高墙厚,守军超过二十万。你可以调集三十万甚至四十万大军围城,但对方可能联合汉中援军,形成内外夹击之势!”
“若执意攻打汉中,绕过剑阁,剑阁守军必联合汉中部队前后夹击,届时如何应对?”
“因此战局出现变数,关羽当机立断,率军直扑剑阁!”
“刘璋虽庸碌,麾下大将黄忠却非等闲之辈。见剑阁遭关羽重兵围困,黄忠果断施展围魏救赵之策。”
“他未与剑阁守军正面交锋,而是突袭关羽军后方的粮草大营。”
“断其粮道,便切断了关羽与荆州的联系。此计一出,胜负之势陡转。”
“自古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纵使此役发生在通讯便捷的今日,粮草断绝亦足令大军溃败。”
“关羽陷入两难:继续强攻剑阁,恐遭黄忠与守军内外合围;若退兵,则前功尽弃。”
“朱传武闻言亦面露难色,许平却拍案道:‘如今粮道被断,进退失据,该当如何?’”
“前有剑阁天险难克,后有汉中遥不可及,粮道又被黄忠扼住。军心涣散之际,败局已现端倪。”
(ahci)
朱传武正欲附和,许平忽冷笑:“偏此刻刘璋致电黄忠,严令其回援剑阁!”
“黄忠据理力争:关羽粮尽,只需固守旬日,其军必退。届时汉中之危自解。”
“刘璋却怒斥:‘既已断其粮道,何惧之有?速与剑阁守军合兵歼敌!’”
“黄忠深知关羽骁勇,然今非昔比,岂是阵前斗将之时?这早已非长枪对大刀的年代了。”
从另一个角度看,正面交锋确实不是明智之举。黄忠提议再等一周发动进攻,待敌军士气低迷、军心涣散时一举攻破,岂不更好?
但刘璋坚决反对。他认为此时剑阁方面要求击败关羽的呼声极高,前期计划都已达成,应当立即与剑阁守军会合!
只要会师成功,就能彻底击溃关羽。黄忠则认为,虽然关羽士气未衰,但计划既已完成,若不尽快行动,荆州援军一旦赶到,剑阁守军将难以支撑。
剑阁真的守不住了吗?事实的确如此。围城时间漫长而仓促,城池广阔,守军众多,物资很快耗尽。更何况战事爆发于寒冬,城外无粮可征,城内储备早已断绝。
大批守军困守月余,几乎耗尽所有物资。毫不夸张地说,再拖下去就要人吃人了!
许平的描述令朱传武毛骨悚然。他皱眉问道:大当家,依你看,是否还要继续救援剑阁守军?
许平大笑:问题就在于此。黄忠认为再坚持一两周,关羽必因断粮而退。届时痛击刘备,即便荆州想接应,也只能承认进攻汉中的计划彻底失败。此计稳妥,但剑阁守军确实撑不住了。
这又是个现实难题——是否继续等待?从战略角度看,黄忠出兵汉中时就与刘璋约定,必须听从他的指挥调度。然而当黄忠成功完成关键部署后,刘璋却反悔了。
究竟该不该服从上级命令?
朱传武叹息:若在现代战争中,哪怕有电话 ,我仍会选择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许平拍手笑道:说得对!但问题是,此战本已让关羽刘备陷入败局,刘璋的干预却自乱阵脚。黄忠无奈,甚至专程飞赴汉中向刘璋汇报。
刘璋设宴款待时说:你眼前这顿饭菜再普通,也比剑阁守军的处境强百倍。这饭你还吃得下吗?
黄忠只得返回前线,被迫向剑阁进军。试想关羽会如何应对?这就是两难局面——
一边是黄忠被刘璋不断催促,另一边是刘备明知关羽受阻于剑阁却无法直取汉中。如今关羽腹背受敌,前有剑阁,后有黄忠,再往前就是汉中,该如何破局?
公元1185年
倘若此时的关羽能获得刘备全力支援,局势或将逆转。刘备虽对这位义弟充满信任,内心却始终悬着——他唯恐关羽在战场上遭遇不测!
更令人忧虑的是,此番谋划若不能攻取汉中、拿下剑阁,反倒可能让老成持重的黄忠凭借多年征战经验,将关羽团团围困,届时又当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