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有回旋的余地吗(2 / 2)

“我知道您担心什么。”

顾砚主动接话,从文件夹里抽出另一张纸推过去,纸上是他手写的密密麻麻的分析笔记,

“依诺坦诚困境的当天,我就查了依氏近三年的财务报表,还有他们新能源汽车板块的供应链数据。

您可能不知道,依氏的新材料研发,最初就是为自家新能源汽车的电池提升续航旅程。

这正是我们团队技术能发挥最大价值的地方。

沈云礼的目光顺着他手指的地方,眉头微蹙。

“新能源汽车行业现在竞争这么激烈,依氏在这个板块的表现怎么样?

别又是个烧钱不盈利的窟窿。”

“这点我特意核实过。”

顾砚立刻补充,翻开笔记的下一页,上面贴着依氏新能源汽车的销量报表截图,

“他们去年推出的紧凑型 SUV,在续航和安全测试里都排进了同级前三,虽然不算头部,但已经实现了单车型盈利。

他顿了顿,

“咱们的技术可以优化他们的续航旅程,如果研发成功,他们的新能源汽车续航旅程和电池的稳定性会在国内越居第一,甚至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他们的生产线能直接承接规模化生产,不用额外新建厂房。

而且依氏新能源汽车现在已经和霍氏集团达成合作。

如果咱们能抓住这个节点合作,既能快速验证他们科研技术的商业化价值,还能拿到稳定的订单量。

这对咱们团队后续申请国家级项目也有帮助。”

沈云礼拿起笔记,仔细看着销量报表和产能分析,指尖无意识地在纸上滑动。

过了片刻,他抬眸看向顾砚。

“就算新能源汽车板块没问题,可集团资金链紧张,到时候研发没有资金投入,合作还是会受影响。”

“这也是我重点核查的内容。”

沈云礼看着表上清晰的分析条款,又看了看顾砚眼底的从容,心情并没有得到放松。

他放下文件,叹了口气。

“你倒是把方方面面都查遍了。

语气里带着几分复杂。

“小顾啊,我知道你想做出成绩,也知道你对这个项目有多上心。

但做科研,尤其是和企业合作,不能只看技术匹配度,更要看看对方的‘根’稳不稳。

依氏这几年扩张太快,根基早就虚了,这次的合规问题只是个导火索,后面还不知道会有多少麻烦。

咱们团队花了三年时间才突破这个技术瓶颈,不能因为一次急功近利的合作,把所有努力都毁了。”

顾砚沉默了。

他明白这些都不是问题的关键。

沈院士不过是在找一套合理的说辞。

其实沈院士也明白,这个合作对他们来说百利无一害。

技术能落地、团队有收益、后续研发有支撑,甚至能为团队争取到更多国家级项目的关注。

沈院士本来也是同意的。

可今早,沈院士办公室的电话就没断过。

接了电话没多久,就收到要求暂停与任何企业的非正式合作洽谈的红头文件。

“这份文件…… 有回旋的余地吗?”

顾砚的声音有些发紧。

沈院士摇摇头。

他知道,红头文件代表着官方态度,

心里跟明镜似的,肯定是有人给沈院士施压了。

所谓风险,不过是给施压者找的体面借口。

沈院士活了大半辈子,在科研圈摸爬滚打这么多年,怎么会看不出其中的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