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强令己身冷静,脑中飞转。异世的知识碎片开始碰撞:地方财政、基业营造、融货模式…
忽地,一念如电光石火般划过脑海!
他深纳一气,目光变得锐利,沉声道:“明府,朝廷拨款不足,确为难题。然事在人为。卑职以为,或可尝试‘以工代赈,以塘养塘’之法?”
“哦?细细道来!”王知远身体微前倾,露出感兴趣神色。
“明府明鉴。”凌云组织着言语,尽量以这世道能解的方式阐述,“修筑海塘,虽耗资巨万,然其成之后,所护农田、盐场、村镇,皆享其利。此利,非止于朝廷百姓,沿岸之地主、富户、商贾,亦蒙其泽。”
“故而,筹款之道,或可双管齐下。”凌云伸出二指,“其一,发行‘工券’。可将海塘分段,允县中富户、商贾认捐承建。凡捐资达一定数额者,可立功德碑于塘上,载其名姓义举,以彰其德,流芳后世。亦可许其将来于塘坝通路设卡处,享有一定年限之优先通行或免税之权。此乃‘以名诱之,以利驱之’。”
王知远眼中精光一闪,抚须沉吟:“功德碑…优先通行权…嗯,续言!”
“其二,预征‘塘捐’。”凌云续道,“海塘既成,沿岸受保之田亩、盐场、商铺,其价值必增,产出亦更稳。可预先估算其未来数年增收之利,按田亩、业产多寡,向受益之地主、商户预征部分‘护塘捐’,允其分期缴纳,亦可抵将来部分税赋。如此,将未来之收益,转化为今日之工本。此乃‘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他顿一顿,补道:“再者,工程所需石料、木料、人工,亦可尽量就地取材,招募流民、贫户以工代赈,既可节省银钱,亦可安抚地方,不致生乱。”
王知远听得目光愈亮,指节无意识叩击案面,显在急速权衡此计可行性。
“妙!妙啊!”一旁一直缄默的赵师爷忽击节赞叹,“凌押司此策,真乃老成谋国之见!发行工券,可解燃眉之急,且不损朝廷体面;预征塘捐,合乎情理,富户商户为保自家产业,亦多半愿出资;以工代赈,更是一举两得!明府,此计大妙!或真可解此困局!”
王知远猛一拍案,面上愁容尽扫,焕出兴奋光彩:“好!好一个‘以工代赈,以塘养塘’!凌云,你果未令本官失望!”
他起身,在书斋内踱两步,断然道:“先生,即刻依此思路,草拟详章!尤是这‘工券’如何发行,‘塘捐’如何摊派,务要斟酌妥当,既要能筹得款项,亦不可激起民怨!”
“是!明府!”赵师爷躬身领命,看向凌云的目光中,赞赏之余,更添几分深沉探究。
“凌云,”王知远转向凌云,语气和缓却带着不容置疑之意,“此事既由你献策,便由你从旁协助先生,参详细节。若此事能成,本官…断不会亏待于你!”
“卑职遵命!定当竭尽全力!”凌云强压心中激动,躬身领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