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西游记之逆行东土记 > 第71章 紫宸殿内现权影 道心斩断帝王关

第71章 紫宸殿内现权影 道心斩断帝王关(2 / 2)

“我们不是例外,是选择不同。” 五圣的声音同时响起,悟空的金箍棒、八戒的钉耙、沙僧的宝杖、唐僧的青莲剑、白龙马的龙爪同时发力,五道光芒在紫宸殿上空汇成个巨大的 “舍” 字。金光穿透龙爪,将爪心的 “权” 字照得消融,露出底下的 “道” 字。

权魇发出痛苦的嘶吼,五色龙的身体渐渐透明,鳞片上的权力执念纷纷剥落,在空中组成个 “空” 字。“原来真正的尊贵,不是权位高低……” 它的声音越来越轻,紫宸殿的幻象渐渐平息,百官的虚影化作青烟散去,只有龙椅上的唐太宗露出了真身,正带着惊讶与敬佩望着五圣。

唐太宗站起身,龙袍上的龙纹已恢复正常。“御弟果然佛法高深。” 他摘下玉扳指,扔在地上,扳指落地的瞬间化作条小蛇,被白龙马一口吞下。“朕刚才也被执念所困,险些误了大事。” 他望着唐僧手中的通关文牒,眼中露出释然的光芒,“真经不在纸上,在你们的心里。”

唐僧将通关文牒呈上,上面的 “忆” 字旁边,多了个权印形的印记,与其他印记共同组成个 “道” 字。“陛下,东归之路让贫僧明白,真正的修行,是在诱惑面前守住本心。” 他望着殿外的星空,那里的银河与取经路上见过的银河如出一辙,“封赏就不必了,贫僧只想在大慈恩寺译经,徒弟们也各随己愿。”

悟空挠了挠头,金箍棒在地上转了个圈:“俺老孙还是回花果山逍遥自在,不过陛下若有难,俺随叫随到!”

八戒捧着那枚温润的桃核,肥厚的手掌微微发颤,浑浊的眸子里泛起粼粼波光。他晃着大耳朵,憨笑着蹭到悟空身边,肥厚的嘴唇咧到耳根:\"猴哥你瞧!\" 说话间,他小心翼翼地将桃核托在掌心,仿佛捧着稀世珍宝,\"俺老猪要回高老庄,找块最肥的地儿把这桃核种下。等来年桃花开了,俺就搭个草棚守着,施肥浇水样样不含糊。等结了果,先给师父供上最大最甜的,再给陛下送一筐去,让他尝尝咱取经人的心意!\" 说罢,八戒吧唧着嘴,喉头滚动,似乎已经尝到了桃子的香甜,圆滚滚的肚皮随着笑声不住抖动。

沙僧的降妖宝杖在青砖地上重重一顿,杖首月牙刃刮擦地面发出刺耳声响。他垂目望着杖身斑驳的铜锈,指腹摩挲着镌刻的梵文咒印:“贫僧想去流沙河看看。” 喉结滚动间,脖颈处未褪尽的骷髅项链相互碰撞,十二枚惨白骨殖在烛火下泛着冷光,“当年观音菩萨以木吒念珠穿起这些冤魂,说待取经圆满便超度他们往生。如今功德已成,那些在流沙中沉浮了五百年的执念,也该有个了结了。”

殿内烛火摇曳,白龙马褪去周身银鳞,化作身着月白襕衫的少年。他单膝跪地,青玉般的眸子映着唐太宗龙袍上的金线:“陛下当年于鹰愁涧解小龙困厄,又赐我金身正果。如今三界太平,小龙恳请回西海探望族中长辈。若陛下日后有巡狩之需,纵是翻山跨海,小龙定当化作万里追风骑,不负圣恩。” 说罢,他抬手轻触腰间玉环,一枚镌刻着西海纹章的玉牌已静静躺在掌心。

唐太宗猛地起身,玄色冕旒在龙袍上撞出清脆声响。他指尖抚过通关文牒上凹凸的佛印,忽然仰头大笑,三叠笑声震得丹墀下的文武百官屏息敛容。\"好!好!好!\" 帝王袍袖翻飞,朱笔如游龙般划过素绢,丹砂玉玺重重落下的刹那,殿内烛火骤然熄灭。

暗紫色的夜幕中,文牒上蛰伏的印记如活物苏醒,天竺诸国的关防印鉴、西梁女国的凤纹朱批,连同十万八千里的云雷纹章,在月光下交织成金红丝线。金线缠绕凝聚,最终化作顶天立地的 \"佛\" 字,佛芒如利剑刺破九重宫阙,将太极宫的鸱吻照得通透,连终南山巅的积雪都镀上了佛光。长安城百姓推开窗棂,只见金光照亮朱雀大街,更有梵音隐隐自天际传来,惊起护城河上万羽白鹭。

五圣离开紫宸殿时,天边已泛起鱼肚白。朱雀大街上的百姓纷纷跪地,朝着他们的方向叩拜,眼中不再是空洞的敬畏,是发自内心的感激。有个孩童捧着束桃花,递给八戒:“叔叔,这花给你种在高老庄。”

悟空的金箍棒扛在肩上,棒身映出初升的朝阳,光芒万丈却不刺眼。“师父,俺老孙先行一步,花果山见!” 他一个筋斗翻上云端,留下串欢快的笑声。

八戒揣着桃核,脚步轻快地朝着东门走去,嘴里哼着不成调的山歌,钉耙上的桃花火焰在晨光中跳跃。

沙僧牵着白龙马,宝杖敲击地面的声响与晨钟渐渐合拍,那是长安城最宁静的韵律。“师父保重。” 他望着西方,那里是流沙河的方向,也是他赎罪的起点,如今成了新的归途。

唐僧站在宫门前,望着三个徒弟远去的背影,青莲剑剑穗上的铜镜轻轻晃动,映出他自己的面容 —— 虽历经风霜,却眼神清澈,道心坚定。他转身走向大慈恩寺,那里的晨钟刚刚敲响,浑厚而悠扬,像是在为一段传奇画上圆满的句号,又像是在为新的故事拉开序幕。

白龙马突然嘶鸣一声,化作道银光飞向西海,银鬃在晨光中翻涌如流动的星河。它知道,无论未来去往何方,这段东归的记忆,这份师徒的情谊,永远不会改变。

紫宸殿的钟声再次响起,传遍了整个长安城。这钟声,是为了送别归来的英雄,也是为了见证一段传奇的升华。而在这钟声中,五圣的身影已经消失在长安城的晨曦里,只留下那段关于坚守与放下的故事,在岁月的长河中静静流淌,启迪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多年后,东海潮声依旧拍打着花果山嶙峋怪石,有人看见那只石猴正蹲在新栽的桃树苗旁,指尖凝着灵光浇灌泥土。他身后簇拥的小猴们叽叽喳喳,有的举着竹筐捡拾落果,有的用藤蔓丈量树影,半山腰新搭的草庐飘出袅袅炊烟。高老庄的麦浪里,总见个胖和尚哼着佛偈挥动钉耙,农妇将刚摘下的蜜桃切成瓣儿,他便乐呵呵地念咒烘干桃肉,制成孩子们最爱的果脯。流沙河渡口的老槐树下,沙僧把渡船系得稳稳当当,见客商背着行囊踟蹰不前,便摘下脖间骷髅念珠轻晃,浑浊的河面立刻浮现出青石浮桥。大慈恩寺晨钟暮鼓声里,玄奘法师的案头堆满西域经卷,烛光将他清瘦的影子投在斑驳的墙面上,翻译到晦涩处,便对着虚空与曾经的徒弟们轻声辩论。西海的浪尖上,玉龙化作白衣少年,腰间玉佩系着取经时的缰绳,每当风暴欲来,他便腾空而起,龙尾扫过之处,万千水珠凝结成守护结界,渔民们远远望见,总道是当年驮经的白龙又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