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落榜(1 / 2)

日子一天天过,转眼就到了夏天。一天下午,商店里的广播突然响了:“各位听众请注意,国家决定恢复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凡是符合条件的青年,都可以报名参加高考……”

小军正在给顾客剪布,听到这话,手里的剪刀“咔嗒”一声掉在了柜台上。她愣了好一会儿,才反应过来,恢复高考了!这意味着她有机会上大学了!

晚上下班回家,小军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张义芝。

张义芝缝着麻袋的手停在了半空,好一会儿才说:“真的?那你可得试试,你小时候就爱读书,要是能考上大学,以后就有大出息了。”

小军如果考上大学,就会离开这个家了,那这崭新的三间红砖房就彻彻底底的归了小季。

李慧琴更高兴,“你要是想考,我们都支持你,晚上我给你留着灯,你安心学习。”

从那天起,小军的生活变得更忙碌了。白天在商店上班,搬布、量布、接待顾客,一刻也不停;晚上下班回家,吃过晚饭,她就把炕桌擦干净,摆上课本和笔记本,开始学习。

炕桌不大,只能容下两个人,小军坐在一边,旁边还坐着冬雪。冬雪已经到了就要上小学的年龄,可她胆小怯懦,月英怕她在学校吃亏受欺负,压了一年入学。

每天晚上,冬雪看小军看书写笔记,也缠着小军,要跟她一起“学习”。

昏黄的灯泡挂在房梁上,灯光洒在炕桌上,映着两个小小的脑袋。

小军拿着手抄的高中课本,一边看一边做笔记,遇到不懂的地方,就记在本子上,等着第二天午休的时候去新华书店查资料。她不舍得买资料,只能去书店一页页抄下来,边抄边背。

冬雪趴在一边,拿着铅笔在纸上写写画画,有时候是歪歪扭扭的数字,有时候是不成形的小人。

她时不时会凑到小军身边,指着课本上的字问:“老姨,这个字念啥呀?”小军就放下笔,耐心地教她念,还教她怎么写。

小军经常学到半夜的时候,抬头一看,冬雪已经趴在桌子上睡着了,小脑袋歪在胳膊上,铅笔还攥在手里。

她小心翼翼地把冬雪抱进被窝,给她盖好被子。看着冬雪熟睡的脸,小军心里更坚定了,她一定要考上大学,不仅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能给冬雪做个好榜样,让她以后也能有机会读书、上大学。

窗外的月光透过窗户照进来,洒在炕桌上的课本上。小军揉了揉发酸的眼睛,又拿起笔。

她知道,备考的路不好走,白天要上班,晚上只能挤时间学习,会很累、很辛苦,但她不怕。就像在布匹组搬布一样,只要有目标,再苦再累她都能坚持下去。

小军看着课本上的字,仿佛看到了自己的未来。那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是通过读书和努力,能让自己和家人过上更好生活的未来。

炕桌上的灯光,在寂静的夜里显得格外明亮,照亮了小军的课本,也照亮了她心中的希望。

每入初秋,辽西的风就已经带了凉意,小军背着洗得发白的帆布书包,踩着满地柳树叶往工农兵商店走。

书包里装着今天要背的课文,还有那本只有三十多页的初中数学课本,封面印着“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红字,边角已经被翻得卷了毛边。

自从上了初中,小军的日子就被劈成了两半:周一、三、五下午去农机厂帮工,周二、四、六上午在学校上课,周日还要跟着生产队去地里拾粪。

所谓“半工半读”,到头来总是“工”多“读”少,文化课像被风吹散的蒲公英,抓不住几片实在的。

农机厂的车间里满是机油味,小军跟着师傅蹲在车床旁拧螺丝,铁件冰凉的触感透过手套渗进来。师傅总说:“手稳,以后能当技工。”可小军心里总惦记着课本里那道没算完的应用题。

课本薄得像筷子,翻来覆去就那么几页,语文里一半是语录,数学只教到一元一次方程,物理化学更是连个实验图都没有。

小军到处借书,借到了就起早贪黑的,以最快的速度抄下来。

有次自习课,王老师偷偷把她叫到办公室,从抽屉里摸出一本1965年的旧代数书:“这书你拿回去看,别让别人看见。”

小军把书裹在棉袄里带回家,晚上就着煤油灯抄到本子上。灯光昏黄,把她的影子映在墙上。

她盯着“一元二次方程”的公式,反反复复的找规律,背下来。

可没等她学透,厂里又催着学生们加班赶制农机零件。课本被压在枕头下,好几天没翻开过,再拿出来时,书页上落了层薄灰。

这样的日子熬到1975年夏天,初中毕业的小军没等来升学通知,却接到了上山下乡的通知书。红色封皮上印着“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她跟着二十多个知青挤上绿皮火车,晃了两天两夜,宣传游街,在所有的插队农村转了个遍。才坐着拖拉机颠簸三个小时,到了分配的盘山县的大荒沟生产队。

村口的老槐树下,队长敲着铜锣喊:“知青们,先去晒谷场卸行李,明天早起出工!”

第二天凌晨四点,鸡叫头遍,小军就被队长的吆喝叫醒。她扛着锄头往稻田走,露水打湿了裤脚,冰凉刺骨。插秧的时候,腰要弯成弓,手指在泥水里泡得发白,一天下来,直起身子都要扶着田埂。

晚上回到寄宿的大队书记陈志广家里,土炕上铺着稻草,弥漫着霉味,锅里煮的玉米糊糊稀得能照见人影,就着腌萝卜干,勉强填个半饱。

有次秋收,她割稻子太急,镰刀划了手背,鲜血顺着指缝流进稻穗里,她抓把泥土摁住伤口,接着干。工分就是命,一天8分工才能换两斤玉米,要是缺勤,连糊糊都喝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