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昇帮着端碗,说:“娘,我也去开会,听听到底咋安排。”
夏张氏点点头:“行,你也好好听听回来给我讲讲。”
德昇和夏三爷到了大队部,院子里已经挤满了人。
老槐树的枝桠上挂着个红布条,是去年秋收时挂的,风吹着布条晃来晃去。
社员们扛着锄头,靠在墙根上,等开完会直接下地;还有妇女抱着孩子,孩子手里拿着刚摘的榆钱,吃得满脸都是。
“不知道夏书记叫咱们来有啥事儿?”
“是不是又要分粮食了?我家的高粱米面快见底了。”
“听说要改种蔬菜,真的假的?”
议论声像炸开的锅,直到德麟和队长从屋里出来,大家才渐渐安静。
队长手里拿着个棕色的木头夹子,走到台阶上,清了清嗓子。他的嗓子也有点哑,估计跟德麟一起熬了好几天:“大家安静一下,今天叫大家来,是宣布个重要通知。上面刚批的文件,为了解决盘锦垦区和辽河油田的蔬菜问题,特别是冬储蔬菜问题,咱夏家大队打从今天起,和不叫夏家大队了,跟西边李家堡、南边王家洼子,三个队合并到一起,改名叫八一大队,也不种粮食了,改种菜,改粮为蔬!”
“啥?改粮为蔬?”王大牛第一个站起来,手里的烟袋锅子差点掉在地上,“俺种了四十年高粱,这地改种白菜,万一长不好,冬天喝西北风?”
“就是啊,白菜能当饭吃?”王二婶抱着孙子,也跟着说,“俺家小子正长身体,顿顿都得吃玉米面,粮食根本不够啊?”
“就是!当年让我们开垦塘地种水稻,这才几年?水田能填上啊?”
院子里又乱了起来,你一言我一语,大多是担心的话。
德麟赶紧走上前,接过队长手里的文件夹,翻开给大家看:“大伙别慌,听我把话说完。第一,技术员下礼拜就到,省里派来的,专门教咱们种白菜、雪里蕻、土豆,育苗、移栽、施肥,都教;第二,口粮的事,粮库统一调拨,按粮本上的人口供,每人每月三十斤玉米面,不够的找大队,咱们跟上面申请补;第三,种蔬菜的工分,按亩算,比种粮食多两成,商业局已经订了第一批菜,收了直接拉走,不用咱们操心!”
他顿了顿,指了指院子外面的土路:“咱夏家大队在城郊,离城里近,运输方便,这是咱的优势。冬天油田的工人能吃上咱种的新鲜蔬菜,咱自己也能多赚点钱,给孩子买糖吃,给媳妇扯布做衣裳,这不挺好吗?”
这话说到了大家的心坎里。王大牛摸了摸胡子,没再说话;王二婶抱着孙子,小声跟旁边的人说:“要是真能多赚点,俺就给孙子买块花布做个新棉袄。”狗蛋举着手喊:“德麟叔,我要跟技术员学种大白菜!”
大家的顾虑渐渐打消了。队长笑着说:“行了,大伙都别站着了,带好家伙,跟我下地。先把东边那块地翻出来,准备育苗!”
社员们都动了起来,扛着锄头、拿着镰刀,跟着队长往东边的地走。
德昇也跟在后面,他力气大,扛着两把锄头,一把自己用,一把给李大叔。
夏三爷和德麟走在后面,走的很慢,慢慢的和前面的队伍拉开了距离。
东边的地是块好地,土肥,以前种高粱年年丰收。
德昇放下锄头,挽起袖子,一锄头下去,就能翻起一大块土,土块里还带着去年的高粱根。
李大叔在旁边笑着说:“德昇,你这力气,翻地都比别人快!”
德昇也笑:“这块地肥,种白菜肯定长得好。”
狗蛋蹲在地里,手里攥着木耙子,把德昇翻起来的土块敲碎。
他眼睛尖得很,一看见土缝里的小石子就捏出来,扔到旁边的竹筐里。
裤脚挽到膝盖,露出的小腿上有几道旧伤疤,是帮家里割草时划伤的。
忽然他的手指碰到个硬东西,挖出来一看,是颗饱满的高粱穗儿,红通通的,还带着去年的潮气。
他捏着这穗儿高粱,愣了愣,然后抬头看见不远处的德昇。
阳光照在狗蛋的身上,暖融融的。他把高粱穗儿插在脑后的衣领子里,笑着对旁边的德昇说:“种白菜也好,等冬天腌成酸菜,炖粉条和冻豆腐,比啃高粱米干饭强。”
那边的水田里,德麟带着社员们已经干上了,抽干了水的稻田地里,窜出来密密麻麻的小螃蟹和小虾。妇女们用桶装,用盆盛,脸上洋溢着欢乐和惊喜。
夏三爷的腿脚不方便,坐在田埂上,给路过的人递水、递毛巾。
他看着地里忙碌的身影,心里暖乎乎的。
太阳慢慢升到了头顶,风里带了暖意,社员们都脱了外衣,搭在田埂上。
区里派来的拖拉机和大卡车,一车一车的把旧坝根儿的土,运到了田埂边上。
男人们在前面翻地、耙地,土块被耙得细细的,像筛过一样;
女人们在田埂边上挑种,雪里蕻的种子要泡在温水里,白菜种子要挑颗粒饱满的,王二婶一边选种一边跟大家说:“俺以前种过小菜园,这白菜种子得选黑亮的,才好发芽。”
有人哼起了东北的二人转小调,调子轻快,飘在田野里。
德昇翻完一垄地,歇下来喝水,看着眼前的景象。想着,等冬天来了,城里的人们能吃上他们种的新鲜蔬菜,俊英也能顺利生下孩子。
到时候,他带着俊英和孩子,坐在田埂上,看地里的白菜绿油油的,那该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