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炉火烧破冬,铁马踏平川
腊月初的晋省,寒风卷着雪沫子抽打在云蒙山的工棚顶上,发出“呜呜”的嘶吼。但工棚里却热得像蒸笼——五座土高炉并排吞吐着烈焰,通红的钢水顺着泥槽注入砂型,映得工匠们的脸膛像涂了层金漆。周先生裹着件被火星烧得满是窟窿的棉袄,正指挥着徒弟给新锻的七五山炮炮管淬火。
“慢点放!”他盯着泡在冷水里的炮管,水面上腾起白茫茫的蒸汽,“这是第三十七根了,前几根都折在这一步,这根要是成了,咱就有能打鬼子炮楼的家伙了!”
徒弟的手冻得发紫,却稳得像块石头,慢慢把炮管从水里捞出来。炮管表面结着层白霜,用锤子轻轻敲了敲,声音清脆得像庙里的铜钟。“成了!”周先生一把抢过炮管,用卡尺量了又量,眼眶突然红了,“壁厚均匀,弧度标准,能扛住三十发炮弹的后坐力!”
工棚里爆发出雷鸣般的欢呼,有人把安全帽扔到空中,有人抱着身边的同伴又蹦又跳。这门山炮,他们从开春做到寒冬,炸坏了十二台车床,报废了三十七根炮管,光锤头就用坏了五十多个,现在终于成了——炮管是用大熊国冷锻技术改良后锻造的,炮架用的是鲁省油田伴生的铁矿炼的钢,连瞄准镜都是汉斯用缴获的日军望远镜改装的,浑身都透着股“土生土长”的硬气。
“赶紧组装!”李明远的声音从门口传来,他刚从冀南前线回来,军大衣上还沾着未化的冰雪,“鬼子在石家庄囤积了三个旅团的兵力,说是要在春节前‘荡平晋省根据地’,这炮正好给他们当‘年礼’。”
汉斯正蹲在地上调试炮架的齿轮,闻言抬头笑了:“保证让他们收得‘惊喜’!这炮的射程比日军的九二式远五百米,精度还高,打他们的炮楼,就像用筷子戳豆腐。”
组装好的七五山炮被抬到靶场时,雪已经停了。炮身黝黑发亮,炮轮上还沾着工棚里的煤渣,看着不算威风,却透着股扎实的狠劲。周先生亲自装弹,李明远瞄准远处的废弃炮楼——那是去年从日军手里夺来的,墙厚三尺,一直当试射靶用。
“放!”
随着李明远一声令下,周先生猛地拉动炮绳。山炮发出一声震耳欲聋的轰鸣,炮身往后退了半米,炮口喷出的气浪卷着雪沫子打在人脸上生疼。远处的炮楼轰然一声巨响,半面墙塌了下来,烟尘混着雪雾腾起老高。
“好!”战士们举着枪欢呼,连一直板着脸的大熊国顾问瓦西里都忍不住鼓掌:“这炮的膛压控制得比我们预期的还好,周师傅的淬火技术,比莫斯科兵工厂的老工匠都不差!”
周先生咧开嘴笑,露出两排被烟熏黑的牙:“还是瓦西里同志给的冷锻图纸管用,咱就是在上面加了点土法子——淬火水里掺了咱这的硝石,硬度又提了点。”
瓦西里摇摇头:“技术是死的,人是活的。你们能用最简单的设备造出这样的炮,靠的不是图纸,是骨子里的韧劲。”他从包里掏出个铁皮盒,递给周先生,“这是苏联最新的炮管合金配方,算是我送你们的新年礼——但我知道,你们迟早能自己琢磨出来。”
周先生接过铁皮盒,感觉沉甸甸的。这已经是瓦西里第三次主动给技术资料了,从最初的“用钨砂换技术”,到现在的主动馈赠,他清楚,这不是因为交情,是因为云蒙山的兵工厂真的有了让对方正视的实力。
鲁省东营的油田也传来好消息。石老根带着勘探队在渤海湾打了口深达百米的油井,日产量突破了五十吨,还顺带发现了一个小型天然气田。“用天然气炼原油,比烧煤省一半功夫!”汤姆在电报里兴奋地说,“现在每天能炼出三十桶汽油、五十桶柴油,不仅够晋省的卡车和发电机用,还能往延安送一批。”
运输队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原来的马车全换成了改装的卡车,车厢蒙着厚帆布,车头上刷着“晋省粮行”的字样,实际上拉的全是武器和油料。护送的战士们都换上了新造的半自动步枪——这是汉斯照着大鹰酱的加兰德步枪仿造的,虽然射速慢了点,但比手动步枪快了一倍,还能装十发子弹。
“李司令,大鹰酱的约翰顾问又来了,”通信兵跑过来报告,手里拿着张清单,“这次带了二十台冲压机,说是‘无偿援助’,但想看看咱的油田和兵工厂。”
李明远看着清单,嘴角勾起一抹冷笑。大鹰酱从不做亏本买卖,之前的援助都是“以物换物”,这次突然“无偿”,显然是听说了他们造出七五山炮和半自动步枪的事,想来探探底。
“让他看。”李明远把清单递给汉斯,“但得有规矩——油田只能看外围的采油井,核心的炼油厂免谈;兵工厂能看组装车间,锻造和热处理车间不对外开放。咱的家底,不能全亮给外人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