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1937年的日子 > 第25章 求贤若渴谋长远,煤海深处起宏图

第25章 求贤若渴谋长远,煤海深处起宏图(1 / 2)

第二十五章:求贤若渴谋长远,煤海深处起宏图

云蒙山的冬雪刚化,山坳里的练兵场就泥泞不堪。李明远踩着没脚踝的泥水,看着战士们用新缴获的美式步枪练习射击,枪声响得脆生,却掩不住他眉头的褶皱——三发炮弹打出去,只有一发落在假炮楼附近,炮兵连长急得满头汗,抓着炮筒直跺脚。

“旅座,不是弟兄们不用功,是咱没正经学过。”连长红着脸解释,“这迫击炮的瞄准镜,上面全是洋文,咱连刻度都看不懂,全凭感觉打。”

李明远没说话,只是把目光投向远处的煤窑。那是老乡们世代开采的小煤窑,黑乎乎的煤块堆在窑口,像座小山。他忽然对身后的王铁柱说:“备份厚礼,再让孙茂才跑一趟重庆,找那位约翰副官。”

王铁柱愣了愣:“又去?上次刚换了那么多武器,再去会不会让人家觉得咱贪得无厌?”

“贪?”李明远笑了,指着煤窑,“咱有能换的东西。晋省的煤炭,挖出来能炼钢、能发电,美国人在太平洋打仗,飞机坦克哪样离得开煤?还有咱的青霉素,现在周先生的作坊一天能产二十瓶,纯度比他们运过来的还高——这些都是硬通货,换点机器和人才,不丢人。”

三天后,孙茂才带着新熬的烫伤膏、二十瓶青霉素和一箱子亮晶晶的无烟煤,再次踏上了去重庆的路。临行前,李明远塞给他一张单子,上面列着密密麻麻的需求:“优先要机床,最好是能加工炮管的;其次是化工设备,用来提炼煤焦油;人才方面,啥都要——会造炮的、会开坦克的、懂航空的,哪怕是教数学物理的教员,咱都要。”

孙茂才把单子揣进怀里,拍着胸脯:“旅座放心,就是磨破嘴皮,也得让美国人点头。咱的青霉素能救他们士兵的命,煤炭能让他们的工厂转起来,他们没理由不答应。”

重庆的美军顾问团里,约翰正对着云蒙山送来的无烟煤发愁。太平洋舰队的潜艇需要高质量的煤炭做燃料,本土运过来的煤杂质太多,而晋省的无烟煤纯度高达90%,是再好不过的替代品。可他向史迪威将军申请调拨机床时,却被怼了回来:“给游击队送机床?你想让他们造坦克吗?”

就在这时,孙茂才找上门来,递上李明远的信。信里写得恳切:“贵军需煤炭以强舰队,吾辈需机器以造枪炮,实乃相辅相成。若蒙相助,晋省煤矿尽可为贵军所用,青霉素、烫伤膏亦优先供应。至于人才,非为今日之仗,实为明日之中国——战后重建,需工程师如鱼需水。”

约翰看着信,又看了看桌上的青霉素瓶,突然有了主意。他找到负责租借法案的军官,软磨硬泡了三天,终于拿到了批文:“可调拨十台精密机床、五套化工蒸馏设备,另选派五名技术军官,以‘观察员’名义赴云蒙山,为期半年。”

条件是:云蒙山需供应一万吨无烟煤,青霉素和烫伤膏优先满足美军需求。大鹰酱的要求确实苛刻,不过咱缺人才啊!这些都是前期探探路,合作好了可以长久合作。

消息传到云蒙山,整个根据地像过年一样热闹。李明远让人把最好的溶洞腾出来,刷上白灰,铺上木板,改造成“洋专家宿舍”,还让炊事员学做面包——听孙茂才说,美国人吃不惯小米。

半个月后,五辆卡车碾着山路开进云蒙山,车斗里装着盖着帆布的机床,驾驶室里坐着五个高鼻梁的美国人:机械工程师汉斯、化工专家汤姆、炮兵教官罗伯特、坦克技师乔治,还有个教物理的教员戴维。

汉斯一看到兵工厂的设备,就忍不住皱眉头。“这些机床太老旧了,”他敲着用铁轨改的车床,“精度误差超过一毫米,造出来的炮管会炸膛。”

李明远赶紧递上烟:“所以才请您来啊。汉斯先生,您看怎么改,咱就怎么干,工匠们都听您的。”

汉斯也不推辞,当场画了张改造图:“把蒸汽机换成你们缴获的柴油机,转速能提高三成;刀架上装个游标卡尺,误差能控制在半毫米以内。”他指着墙角的煤块,“用你们的无烟煤炼钢,杂质少,锻出来的炮管韧性更好。”

汤姆则对煤窑着了迷。他跟着老乡下到黑漆漆的窑里,手里的矿灯照出煤层的纹理,眼睛亮得像星星。“这里的煤含硫量低,是做煤化工的好原料!”他爬出窑时满脸黑灰,却兴奋地拉着李明远,“能提炼苯、甲苯,这些是造炸药的原料;还能做焦炭,炼钢离不了——比单纯挖煤卖值钱十倍!”

他当场设计了一套简易蒸馏装置:用煤窑里的废煤层做燃料,把煤块放进密封的铁桶里加热,蒸出的煤气通过冷凝管,就能得到煤焦油。“有了这东西,你们的炸药产量能翻一倍,还能造防水油布、染料——甚至能做阿司匹林!”

罗伯特的炮兵训练则充满了“火药味”。他嫌战士们用的迫击炮太老旧,让人把缴获的日军山炮拆了,重新校准炮管,再教他们用三角函数算弹道。“射击不是靠感觉,是靠公式!”他拿着粉笔在石板上写满公式,虽然战士们大多看不懂,却学得格外认真——有次实弹演练,三发炮弹全落在靶心,罗伯特举着望远镜直喊:“完美!比西点军校的学员还棒!”